净界法师讲经_教观纲宗讲记(9)

2025-05-18

故说「心即实相」。

虽然我们内心有我执、法执,早已失去「心」的本来面目,但是从「心」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毕竟是具足「实相」的,也就是具足三谛理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初观为因,观成为果。我们刚开始观这一念心时,它已经是具足了实相的5 因,成就以后就是实相的果。(这是讲因果的随顺,天台宗的思想,是传承于中观的思想,龙树菩萨发明「三智一心中得」,亦即佛的这一念心具足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慧就在佛的这一念清净心中,同时表现出来,既然我们所追求的佛的智慧,祂的果地是三种智慧,那么我们因地也应该随顺这三种智慧,故说「初观为因」,在一开始以三种10 智慧(空、假、中)去观这一念心时,这时「这一念心」已经有实相的正因了。慢慢的去改变,总有一天它就变成实相果。)(莲花在含苞待放时,就已经有莲子,因果同时意思是:因和果是同时出现的。)

以观心故……是为观心。因为我们以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来观这一念心的缘故,恶的念头不再生起,心念的活动、烦恼的活动,不管是一相、或是多15相,都能够受到调伏转变,转妄心为真心,这就叫「观心」。

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中,解释妙法这所观境时,本来是立出三种法:佛法、众生法、心法。但是他的意思是说:佛法太高,佛的依正庄严的境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如此境界太过于玄妙,对凡夫心情来说,不容20 易观。众生法太广,佛的这一念心是随顺真如,表现的庄严太高了。众生法指的是九法界这些随顺无明的心,所变现的惑、业、苦,这些境界又太广了。以智者大师之意,在所有妙法当中,心法最妙,因为它通十法界。亦即遇境时,不要管外在的境界如何,就是观你这一念心,守住你这一念心。以三观之智来观这一念心,它就会有变化。因此智者大师之意是,观25 心最为善巧。


净界法师讲经_教观纲宗讲记(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高考政治精刷单元测试卷(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