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品」。「四安乐」有四个法门:一、誓愿安乐行。二、身安乐行。三、口业远离四过。四、意业安住止观。此四法门之修学,使令身无危险,心无忧恼故曰「安乐」。
日本佛教学者专研天台宗者,将智者大师之思想分为前期(出生~四十八岁),后期(四十八岁以后)。
前期的教观主要著作:小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蜜。教义的依止主要是《中观论》。观,主要是「次第三观」——先空次假后中。
后期的智者大师,四十八岁自天台山下来,开始讲「摩诃止观」的时候,其后期思想系属「圆顿止观」了。发挥三观都属于同时的,亦即「即空、即假、即中」的「圆顿止观」。故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完成三大部是个关键,10 在完成三大部之前,师之止观法门依止「次第三观」,完成三大部之后(四十八岁至往生六十岁)最后成熟的思想是「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 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此二属「教」;《摩诃止观》此一属「观」。
——释「法脉源流」竟—— 分二
初、约教相释。二、约观心释。今初
把「天台宗」的教,作一个大纲的介绍。(智者大师早期是依止《中观论》,到了后期就根据《法华经》了,主要是根据《法华玄义》跟《法华文句》。)总结来说,智者大师的「教」,主要根据《法华经》。
在《法华经》的二十八品中,智者大师把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初、序品到安乐行品,前面的十四品叫「开权显实」——明如来设教之始终。
第二部分:从第十五品到二十八品,如来寿量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这是发明「开 显本」——明如来本 之广远。
5 152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