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所观的境,它是一种「了别」的功能;明了分别的功能叫作「心」。 「能观」的是「空、假、中三观」的智慧;能、所双举称为「观心」。(以下请看p.6图表)
我们的所观照是现前一念心性,此「现前一念心性」它具足了三种真理:5
一、真谛理。二、俗谛理。三、中谛理。
一、真谛——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即空」。
从真谛理的角度,这「现前一念心性」,它是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发明了真谛理。
二、俗谛——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即假」。
从俗谛理的角度,它理具事造,两重的三千,是「即假」。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能变现十法界、十如是的因缘果报,这就是「俗谛理」——「即假」。
三、中谛——体用同时,空有无碍——「即中」。
当我们在观察「真谛」和「俗谛」的时候,不管它的「空体」,不管它的「作15用」,能够同时显现而不互相障碍,这时我们的内心就进入了「中观」,观「中谛理」——「即中」。
以下请看补充讲表:
附表一 —— 释「观心法门」
一、释名显胜 20 10 《法华玄义》云:「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
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心即实相。「实相」,智者大师主要是根据《法华经》的意思,列入了有三谛理,诸法的真实相就是真谛、俗谛、中谛,满足了这圆三谛理,就是诸法实相。如此说来,就一切法都是诸法实25 相。不过这时是「观心」,「心」是所观的境界,所以把「心」强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