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方式,讲一个主题时,有时直接就讲出来——「顿」,有时候不直接讲(空),从因果的关系,再带入到空的道理上去——「渐」。也就是佛陀要发明一个道理时,以渐次的方式(由浅入深)逐渐带入。有时又用「秘密」的方式,佛以神通力使令特别一类的众生,听到他所能听到的法。有时候是「不决定」,佛陀讲一个法,但是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利益都不一样。所以5 说,四个年级的教法当中,在施设教法的仪式(方式)上,都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方式(化仪四教)。因此说「化仪无体」,意思是仪轨的本身是没有自体的,它是就着「教法」来发明的,这就是全揽化法为体之义。 「教」的大纲主要就是藏、通、别、圆四教,因为「化仪」只是仪式而已。 依教设观,亦复万殊
——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收无不尽。
——则析、体等四,乃观之纲也。
依止藏通别圆四教,所设的「观」也是各各不同,藏教是析空观,通教是体空观,别教是次第三观,圆教是一心三观,四种观行收无不尽。
那么「观」的大纲也有四种,从「空性」的角度来说,有析空和体空;从「三观」来,说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以上所讲即为教观之「纲」。) 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是实。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也。
这一段讲的是「宗」。
「教」:藏、通、别、圆,四种教。
「观」: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种观。
「教」跟「观」虽然都各有四,前面的三个都是佛陀的方便(为实施权的方便),最后的那个(圆教和一心三观)才是佛陀真实究竟了义的法门。所25 以说「为实施权」和「开权显实」是佛法教观的宗要旨趣。
10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