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
【注释】弘毅:弘,弘大。毅,刚毅。弘毅指心胸宽阔,意志坚强。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评析】曾子的观点是:读书人当立志行仁,至死方休。
36.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3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
【注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zhì),同“智”;乐(yào),喜爱。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仁德者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39.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篇》) 【注释】好(hào):喜爱,作动词。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苟且偷生而干出损害仁道的事,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 【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4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篇》)
【注释】约:穷困,困窘。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仁者安于仁,智者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4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
【注释】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4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
【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情景默写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评析】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就行,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 , ”
4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2.《论语》中如何阐释智慧之人与仁爱之人的不同:
乎?? (《为政篇》)
“ , ; , 【注释】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服其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弟子:晚辈,儿女。先生: ; , ” 3.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