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为:孔子教人多行仁义者必充实人生。
1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注释】患:忧虑,担心。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从礼的角度出发对此的看法是: “ , ” 2.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的句子是:
“ , ”
四、君子不器
1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 【注释】周:合群。比: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周围大多数人团结而不是和少数人勾结,小人和周围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大多数人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
【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舒适。一个人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善于向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评析】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22.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篇》) 【注释】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评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
【注释】约:约束。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2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篇》) 【注释】怀:思念。土:乡土。刑:法律制度。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注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故土住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评析】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2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注释】喻: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2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
【注释】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不同。小人和人趋同,但不能和谐相处。?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
, , ”
4.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韩愈斥责小人不愿成人之美,孔子在这方面的见解是:
“ , , ”
近似字比较记忆
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