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2025-11-16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作者:周立群 陈钰瑶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于2010年在岗的30名护士采取问卷式调查,就针刺伤的原因,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内容进行调查。结果: 针刺伤得发生与护士自身对针刺伤的认识,操作规范和环境因素有关。结论: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管理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针刺伤;原因分析;防范

针刺伤是护理行业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带给护士不仅仅身体上不可预知的伤害,更影响到其心理健康,而在急诊,针刺伤的发生率比其他科室更高,笔者就所在医院急诊科室2010年在岗30名护士进行问卷式调查,发出30份回收30份,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全年发生针刺伤的案例为8例,发生率26%,其中1名护师,5名护士,两名实习生,工作年限均不超过5年。现报告如下:

一,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1:护士自身操作不当 本组调查显示,8例案例中,有4名护士均认为自身操作存在一定的原因,由于拔针后处理不当而造成。

2:护士防范意识不强 发生针刺伤的护士工作年限均不超过5年,由此可见,工作时间短,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相对缺乏,护理管理对此相关知识培训不够。

3:环境因素的影响 急诊科环境嘈杂,患者多,空间相对局限,操作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尤其是18:00-23:00时间段,护士精神容易疲劳,注意力相对减低时容易发生,本组有6例均发生在此时间段。

4:利器放置不当 医院将医疗垃圾分为感染性和损伤性,有工作人员完成操作后,由于疏忽,将利器放入感染性垃圾桶,造成针刺伤。

5:护士对病人评估不足。急诊的患者有一部分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本人不能配合治疗,在输液或者其他操作时由于患者的躁动至污染的针头刺伤操作者。

二,针对以上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后,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规范操作行为。在拔针后第一时间处理针头,采取正确的手法丢弃。

2:重点进行针刺伤的防护培训,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和实习生,使每一名护士都懂的操作前对环境和病人作出评估,降低危险性,对发生针刺伤后能懂得处理伤口,知道上报流程。

3:针对上夜时间段护士容易疲劳,注意力减低,护士长增派上夜工作人员,并对班次作出一些调整,将输液班与加药班及巡视班岗位2小时轮换一次,可有效的缓解劳。

4:针对垃圾混放的现象,科室在输液大厅通过合理的放置利器盒,并做好利器盒的固定,避免人多拥挤时利器盒发生倾倒而发生针刺伤,并贴上温馨提示。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我科室在整改前发生率为26%,整改后2011年1月至今仅发生了1例,提高了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有效的降低了针刺伤的发生率,极大的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山海经 西山经》异兽大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