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的活用 1. 一般动词 (1) 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④成语验证:纨绔子弟 一诺千金 轻车熟路 车水马龙 身体力行
(2) 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①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④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3) 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②不蔓不枝。 (《爱莲说》)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成语验证:不毛之地 莫名其妙 不胫而走 先礼后兵 不翼而飞 观望不前 未雨绸缪
(4) 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③沛公欲王关中。
④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⑤成语验证: 能文能武
(5) 助词"所"+名词。
我们知道"所"加上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所"后加上名词,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了。
①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③置人所罾鱼腹中
(6) 名词+而+动词 / 动词+而+名词。 其中"而"为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而"表示顺承关系,连接的是表示先后两个动作的动词,名词用在"而"之前或之后,就要活用作动词。
①吾从而师之。(《师说》)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③成语验证: 华而不实 (7) 名词+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充当补语,说明动作的处所、时间。名词加上作补语的介词短语,就要活用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②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同步练习: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本为名词,蹄子,但在这个句中带了宾语“之”,“蹄”就动词化了,可译为“用蹄子踢”。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并序)》) “槌”本为棒槌,名词,此处带了宾语“床”,就动词化了,整句话可译为“捶着床勃然大怒”。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名词“王”在这里受副词“不”的修饰,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和“秦军氾南”是两个主谓短语,而在主谓短语里,两个名词相连,后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此处的“军”当译为动词“驻军、驻扎”。
(5).单于使使晓武。 (《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