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
C
HINA INVENTION& PATENT
发明空间
科研为基政府助力建筑垃圾处理前景看好——访建筑垃圾处理专家陈家珑教授文/李泽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很多城市已经陷于垃圾的包围之中,泛滥的垃圾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社会每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其中,建筑垃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 30%~ 40%。我国作为拥有 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现有 280多个地级市、 360多个县级市和 1600多个县,拥有 6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数百座,2008年的建筑垃圾排放量为 3.7亿吨,并以每年 10%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建筑垃圾排放最多的国家。
凝土与土。有资料表明,建筑废料的回收率,英国为 48%(其中高级利用占 6%),日本为 65%(其中高级利用占 50%),它们是回收利用较好的国家。我国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率较低,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于 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堵住建筑垃圾的源头,而且没有涉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生利用问题。专家认为,在我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应当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规范的进程。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的重要性虽已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
类收集和存放。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加快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的科研工作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技术保证,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教授自 2007年开始承担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建筑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目前该项目组已建成全国首座 1200平方米全现浇再生混凝土结构试验建筑,获得了建筑废物“再生古建砖”专利,在北京旧城改造中建成了一个示范院,完善了一条年产 100万吨建筑
废物再生利用产品的生产线和制品生产线等,获得了重大突破。 2009年 4月 2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并主持了对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视察了由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和再生砖建造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试验 6号楼,见证测试了现浇再生混凝土现场留样试件的强度。鉴定委员会经过听取项目组所作的工作与研究报告、审阅相关资料、质询与答疑环节,一致作出了对
建筑垃圾处理成效不容乐观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碎砖瓦、混
64中国发明与专利
CHINA INVENTION& PATENT 2010年第2期
建筑垃圾
C该项目的高度评价。陈家珑课题组用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代替天然骨料,生产大流动性再生混凝土和再生砖;把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用于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和仿古砖筑工程,工程总面积 1450平方米,经 1年多使用,工程质量可靠,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示范样板工程。项目组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配置和生产大流动性现浇混凝土,在国内率先应用于混凝土房屋结构工程。研究开发了建筑垃圾“再生古建砖”专利产品,并应用于国内仿古建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满足设计强度 C30和耐久性要求。再生砖各项性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研究成果表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技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以北京地区为例,如果政策支持,建筑垃圾免费送到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按年产 100万吨建筑废物骨料测算,生产和使用单位可节支 2000万元人民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普通砖,利润在 0.1元/块左右,生产建筑垃圾再生古建砖,利润在 0.3元/块左右。在全国,按利用 1亿吨建筑废物计算,按目前建筑垃圾来源约可生产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2000万吨,生产标砖 190亿块。同时,减少建筑垃圾占地 1667.7公顷,节约烧砖用地 950公顷、烧砖用煤 190万吨,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130万吨。如果把占地节地用当前价格换算,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另外,建筑垃圾处理对解决砂石
资源短缺、降低砂石成本、打击非法采砂、保护土地和环境、生产绿色建材、搞好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和显著效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家珑教授指出,目前依靠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研制生产再生骨料和混凝土的技术已经成熟,像北京市昌平区亭子庄污水处理池、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6号楼以及北京市崇文区草场胡同 5条 20号院,都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利用再生骨料和再生砖的示范工程,充分证明了再生混凝土也能用在结构工程上,建筑垃圾再生砖有良好的仿古效果。而且企业的生产线也已经成熟。但是为什么还是遭遇市场瓶颈呢?建筑垃圾资源化最大的难度在于企业生产时没有原材料,靠企业本身来有偿运输建筑垃圾成本太高,很多企业也就处于半停工的状态。而城市里面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又不知道怎么进行有效处理,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随意露天堆放或直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两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悖论,一种矛盾。如何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陈家珑郑重呼吁有关部门能切实贯彻好对“建筑垃圾谁生产,谁负责”原则的执行力度。如果建筑公司开发产生的建筑垃圾能有效地送到再生骨料生产企业,那么上述矛盾就能很好地解决,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的隐患。
HINA INVENTION& PATENT
发明空间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建筑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其中都有明确的“谁生产,谁负责”的规定。而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涉及建设、环保、工业与信息化、发改委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废物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再生利用。解决建筑废物处置、建设用骨料短缺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可以合理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帮助发展中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巨大,应用前景广阔,无疑是政府推动建筑垃圾处理的必由之路。我国部分建筑废物资源化技术已趋于成熟,但要改变目前资源化水平低的现状,必须做到:处置由政府强制推行,而怎样处置交由市场运作。建筑废物资源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CHINA INVENTION& PATENT 2010年第2期中国发明与专利
政府调控推动建筑废物处理长足发展自 20世纪 4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已经将废物变为一种新资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与我国临近的韩国也建立了完备的废物利用体系,并有了完备的法律保障系统为其保驾护航,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