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以高税收支撑的高福利制度,增加了企业成本,抑制了经济增长
为了满足高福利支出的需要,就需要建立高税率的社会保障税制,或者高费率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筹资社会保障资金。以社会保障税筹资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它作为一种税收发挥作用的过程,会产生社会保障税的税收效应。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为满足不断提高的保障支出需要,社会保障税税率在不断提高,在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时,必然拉高劳动力成本;第二,由于社会保障税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高福利支出,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积累,使私人储蓄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相背离;第三,过高的税收导致资本的边际税率增大,容易挫伤投资积极性。高税率(费率)制度,会增大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企业利润,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在国际上,高税率造成高成本、高价格,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抑制经济增长的活力,从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c.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引发社会危机
过高的福利水平和内容宽泛的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不努力工作也可以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平,人们的工作愿望和积极性下降,劳动者个体创造力及创造欲望不足引发一系社会问题。 瑞典、英国这两个福利国家的代表,出现了所谓的“瑞典病”、“英国病”,即人们对工作的厌烦而甘于躺在社会福利的身上的道德逆选择。
个体创造性和主动性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积极性与自觉性遭受销蚀,显然有违福利本来的目标,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6.4)小结
目前,在已经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国家里,社会保障税在其社会保障制度
体系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保障税具备的固定性、强制性使其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同时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社会保障税为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调节社会经济的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繁荣期,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社会成员的工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社会保障税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客观上抑制了经济增长;经济萧条期,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成员工资收入相应减少,社会保障税收入随之下降,相应地发挥着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保障税开征之际,研究分析国外社会保障税的实践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社会保障税的运行管理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有利经验,避免走重复的道路。
7.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7.1)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同其它体制改革一样,均被纳入经济体制改革之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资金积累制转换,而转换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体制,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与企
36
业职能分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实质上是居民长期储蓄余额的存量,而社会保障税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的居民长期储蓄(构成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部分)。实践证明,现收现付式的运营模式无法长期有效的运行,世界上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几乎都面临困境,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缴费制度也无法解决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社会保障运营模式改革发展的需要,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保障缴费的基本制度框架,故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来取代现有缴费方式,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克服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弊端的必要选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7.1.1)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 a.有利于社保资金的强制征缴,扩大筹资范围
目前,全国尚无一部较为统一健全的法律或条例来严格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管行为。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不能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强制性不足,就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通过行政征缴方式筹集资金,其法律强制力不够,资金收缴率较低。而社会保障税是通过国家税务机关征收,优势就在其较之统筹收费更加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对杜绝拖欠、不缴、少缴的现象有利。同时,由于税务部门机构分布广,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逃税的概率可以得到控制,使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筹集最大化,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
b.有利于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统一的征收税率,使社保资金得到统一管理和调度,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因缴费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地区间的差异、行业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之间负担高低悬殊、苦乐不均、待遇有别的弊端,还可以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个人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再与个人身份和等级密切相关,为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流动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样也就建立起来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企业也因此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招揽人才,建立起合理而灵活的用人制度,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合理,全国范围内的生产效率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c.有利于建立统一有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基本上采取“按地区、分行业、定单位”的办法,始终没有一个权威性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资金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金的使用管理上的“块块统筹”,导致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进而使社会保障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由于社会保障管理资金没有法定的来源,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按比例从统筹资金中提取行政管理费用,于是便有人借机假公济私,使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费用数量过高、增长过快。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有利于规范收支管理、提高征收效率并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性,杜绝滥用、挪用现象,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社会
37
保障税由税务机关具体负责征收、检查和处罚,由财政部门负责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发放社会保障资金,并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社会保障资金,保证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并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纳入国家立法机关的法律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之下。
(7.1.2)是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及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a.有利于缓解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国际上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为“老年型”人口结构。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如下表8所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9.81%,2020年预测上升为15.23%,2040年将高达24.28%,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2000-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测(表8)
资料来源:联合国1950-2050年世界人口展望.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112
退休人员占参保人数比重预测(现行的退休政策)(表9)
资料来源:国家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7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退休人员数量剧增(如上表9所示),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剧增。2001年已达到4000亿元,与1990年的93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大大超出同期GDP增长率。从对中国参保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相关变化来看,预计到2015年中国退休人员将占参保人数的43.55%,2020年比例将扩大至45.21%,2030年退保人数与参保人数的比例将为47.1%。城镇离退休人员与在岗职工之比也有下降,从1978年的1:3.1变为2000年的1:2.9。同时,离退休金也由1978年支付17.3亿元,至2000年猛增至2694亿元,增长
38
了15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有2.5%的增长。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36%的国家人均GNP达1万美元,28%的国家1万至3千美元,而中国2000年人均只有855美元。医疗保险也直接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关于《中国健康模式转轨和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报告提出,医疗实际费用支出即便是按1998年的计算,到2025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将增加47%,若假设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到2025年,中国医疗需求量费用将占当年GDP的12%左右,达到6万亿元以上。中国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已经无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这就亟需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
b.有利于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不断深化及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产生于一些转产、停产或破产的企业。据统计:“国有企业改革将产生1500万人的下岗大军,加上现有的失业人数,共计3000余万职工将失去工作岗位。‘九五’期间、农村新增劳动力加剩余劳动力为2.14亿人,但市场只能消化7700万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将是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了0.47[48]。此数据表明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的合理限度已经被突破,总人口中8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在我国现行税收结构中仍是主体税种,用于对个人收入征收的税种只有个人所得税,税种单一,难以发挥税收调节功能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使收人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更为明显。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调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现象,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将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社会保障税筹集的大量社会保障资金,对低收入者提供适当的多支付,来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稳定社会之目的。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形势正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速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其中农民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等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同时也阻碍着农村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民排除后顾之忧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变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要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尝试在有条件的富裕农村地区征收税率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障税,建立起农村的社会保障统筹资金并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将广大农村居民慢慢地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中,达到最终实现城乡各类人员能够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的目标,保持社会的稳定。
c.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征收社会保障税对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缴费之和大约为企业工资总额的39%左右,其中养老保险的基本缴费率限定在28%以内。这一费率水平已经赶上和超过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缴费水平。以养老保险缴费为例,国外一般都不超过20%,如美国为13.4%,英国为19.5%。许多地区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子生育保险
39
以及住房公积金)的筹资比例之和,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45%。如此之高的缴费比例,使企业难以长期承受。以2005年的统计为例,年末我国城镇就业人员27331万人,参加当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4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7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64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4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5408万人,而国有企业职工为6710万人,他们中90%以上的员工参加了前三项保险。(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必要的征缴强制手段,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少缴、欠缴甚至不缴费款,企业之间无法实现公平竞争。必须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保证资金及时足额筹集,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才能消除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
(7.2)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迫切要求,而现有的社会保险机制存在体制性障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对现行社会保险筹资方式做出重大变革,即社会保险费改税。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7.2.1)开征社会保障税已具备成熟的社会经济基础及环境
根据《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及有关社会调查显示,我国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大批城镇从业人员参保愿望十分强烈,社会保险的绝大多数参与者表现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极大关注,希望可以通过现在尽可能多的保费缴纳来换取未来的保障利益。截止2009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4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770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79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0061万人,增加823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96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100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335万人,增加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2715万人,增加31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4861万人,增加1074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5580万人,增加63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0860万人,增加1606万人。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累计支出总额为646亿元,累积受益4.9亿人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5万人[49]。社会保障税的专项性及返还性的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这使广大社会保障参与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未来享有充足的社会保障福利,只能现在缴纳社会保障金。
(7.2.2)开征社会保障税已经具备比较充足的税源基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显著增长,企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和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迅速增长,这为开征社会保险税提供了丰富的税源基础。1978-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上升到2622元。增加了19.63倍。其中家庭人均年纯收入500元以上的户由1980年的1.6%上升到2003年的100%。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500.40元上升到2003年的8472元,增加了16.93倍[50]。到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172534.2亿元。社会保障资金收入由1989年的153.6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0812.3亿元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