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加放一片,这一片有几种加放可能,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再出示课页上的三种可能,答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自己得出,然后由学生公布正确的答案。
4、题3,移动问题。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出示位值图,小亚用圆片在位值图上放出了数471,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471,小丁丁移动一片小圆片,现在这个数可能是几?组织学生讨论:“从哪里移动到哪里?”
然后整理:从百位上移出,移到十位上,或移到个位上; 从十位上移除,移到百位上,或移到个位上; 从个位上移出,移到十位上,或移到百位上。
这里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序思考的习惯。
第三章 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秒,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知道可以使用(小)时、分(钟)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关系。
2、初步认识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3、初步建立1(小)时、1分(钟)、1秒的量感。
4、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知道从某一起始时刻开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根据钟面写出时刻、根据时刻画出分针等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 2、通过“1分(钟)大约能写几个字”、“1分(钟)大约你能走几步路”、“1分(钟)脉搏大约跳几次”等实践活动,建立1分(钟)实际时间观念。 3、通过模仿“拍皮球20次用几秒”、“跳绳10次用几秒”、“跑50米用几秒”等实践活动,建立1秒的实际时间观念。
4、通过模仿“小丁丁7时30分走出家门,经过25分(钟)到达学校,他达到学校的时刻是7时55分”叙述活动,初步体会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时间的认识,受到爱惜时间、守时的品德教育。 【教材设计】
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时、几时半的读写;对12和24小时计时法及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持续的时间段和时刻的区别,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这里主要是教学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知道可以使用(小)时,分(钟)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同于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分、秒之间的进率采用的是六十进制,这是本段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并且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特殊、复杂。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
对1分(钟)、一秒的长短具有亲身感受,以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让学生建立1分(钟)和1秒的实际时间观念,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在学习“分(钟)”这一时间单位时,教材运用了“1分(钟)大约能写几个字”、“1分(钟)大约你能走几步路”、“1分(钟)大约能踢几下毽子”、“1分(钟)脉搏大约跳几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1分(钟)的时间长度。在学习“秒”这一时间单位时,教材运用了“拍皮球20次用几秒”、“跳绳10次用几秒”、“跑50米用几秒”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对“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
教材安排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并结合钟面的认识和操作,使学生能通过具体来感受抽象,从而初步建立实际时间观念。
时、秒、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分、秒,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初步认识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3、知道可以使用(小)时、分(钟)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关系。 4、初步建立1(小)时、1分(钟)、1秒的量感。
5、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知道从某一起始时刻开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教学重点】
(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分(钟)、秒之间的进率,1分(钟)、1秒的量感 【教学难点】
(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分(钟)、秒之间的进率及简单的比较 【教学须知】
本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的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生活用语上的时间,泛指时刻和时间段。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而时间段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两个时刻之间所形成的时区就是时间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分清时刻和时间段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含义是有些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没有必要提出时刻和时间段这两个概念,没有必要对一段时间和某一时刻特别加以区分,但应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明白所讨论的是某一时刻还是某个时间段。如用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几时几分等代表时刻,用经过了多久、经过了多少时间等代表时间段,避免学生概念混淆。
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同于其他常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而是采用60进制。因此,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比较复杂,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既是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建议】
1、利用多媒体课件或钟表模型展示钟面,认识钟面上的数、指针和格子,再用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出示课页的题头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学习如何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题1,先让学生仔细等观察钟面上的刻度。然后让他们说出钟面上有些什么、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总共有几个小格等,由师生共同探讨钟面上读时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正确读出该钟面上显示的时刻。
试一试,主要是通过模仿,尝试自己发现、总结时刻的读法和写法。教材中给出了一个
范例,分别用“□□:□□”这种电子表表示方法和“□□时□□分”来表示钟面所示的时刻。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例子,独立联系几时几分的认、读、写,使学生学会认读并表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8时半的表示、3时零5分的表示等。在总结时,教师向学生说明:如果分针指向的数不到10,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在表示“分”的位值的第一位上写“0”,并且通常习惯读作“3时零5分(3时05分)”。如果学生在练习时使用24小时计时制,则只要求学生书写的两种表示方法相一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