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与机会成本的概念相联系,经济学中正常利润概念指的是:所有者或者是投资者的自由资源的机会成本。如果他们只投入了资金,正常利润 就是这些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的机会成本要考虑资金的可能用途,最简单的考虑就是存入银行或买债券,所得到的利息就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只有当投 资于企业所得的收益大于存入银行和买债券所得的收益时,人们才会愿意投资,所以正常利润恰好是投资者或者所有者愿意对企业投资的利润。
投资活动如果没有风险,那么正常利润会非常接近安全债券的利益率,但是投资活动一般都有风险,因此为了使资金拥有者愿意投资,正常利润率就 应明显高于安全债券的利息率。与正常利润相对应便有了经济利润的概念。 经济利润是指:扣出正常利润后所得的那一部分利润也可以称之为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既然是投资者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他就应该进入成本。出于 对机会成本的考虑,企业在计算成本时,必须在垫支资本基础上再加上按正常利润计算的正常利润额。从会计成本的角度看,只要收益大于垫支费用,企 业就已盈利,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如果企业的总收益减去垫支费用之后的余额正好等于正常利润,那么就意味着企业恰好赚到正常的利润,而他获得 的经济利润实际上等于零,也就是不亏不赚;如果收益和垫支费用之间的差额小于正常利润,企业就处于亏损状态,这时经济利润为负值。
第三点,超额利润或正常的经济利润才是厂商追求的目标也是厂商行为的动力。
只要某个行业可能获得经济利润就会有新的厂商进来投资,原有的老厂商也会增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当厂商遭受亏损时,他得到负的经济利润, 即他获得利润率低于正常利润率。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下去,一些厂商将会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另一些厂商会缩小规模,新的投资肯定不会流入这个行业。 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一个厂商或者一个企业就要研究如何使总收入达到最大或者总成本最小,所有影响总收益或者总成本的重要因素都是厂商 需要考虑并进行选择的。根据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可以把时期分为长期和短期。它们虽是对时间有关的概念,但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日历时间,而是指一定 的条件。
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 短期是指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不能变动的时间。
厂房及其机器设备等要素的数量调整起来需要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内,我们称之为短期,超出这个时期我们就称之为长期。 第三个问题:生产投入和产出。 第一点:厂商的基本的经济活动是生产。
那么什么叫生产呢?经济学认为生产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或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的活动。 基本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三类:
1.劳动。劳动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人。如电工、秘书、医生、农民等所提供的劳务。这是劳动。
2.土地。包括土地和所有土地上或者地下的自然资源。
3.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并用以进一步生产的物品,即说的人造的投入,机器、厂房、工具。
我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的这个地方说的不包括货币,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物质资本。 那么经济学中的产品都有什么呢?生产的目的是为了 提供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各种物品和服务。因此在经济学中符合这个目的物品和服务都可以作为生产活动的产出或者产品如汽车、电视、粮食、公路 、教育、咨询、体育比赛等等。
那么经济学中常常用抽象的生产函数来表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二点:什么叫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在经济学中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生产函数表示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严格的讲生产函数是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 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他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关于生产函数,我们再简单重复一下,生产函数是表 示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生产函数的定义包括这样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时期内表示生产函数的产量是在一段时期内度量的,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一年度的产量。
2.技术水平不变,表示生产函数生产中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关系不变,即既定的投入量只能生产出一个最大的产量,如果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则产生新 的函数关系。
3.最大产量,表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最优意义上的关系。给定投入由于非生产技术的种种其他原因。例如管理水平差和工作积极 性低等,实际产量可以低于可能最大的产量,但是生产函数并不描述这种低效率的生产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因此生产函数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是最 优关系。这种最优关系是一个最直观的理解,如果想增加产出就必须增加投入。 第三点:短期要素和长期要素
由于生产函数描述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最优关系,因而如果要增加产出就要增加投入。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在任何情况下,任何种类投入都是可以 变动的。
比如,服装厂接到一份大额的订单,但要求在一个月内交货,要完成这份订单的生产已超出服装厂厂规的生产能力,服装厂如何完成任务的?显然他 一般是通过让工人加班,或临时雇用更多的工人的方法来按时完成任务。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来不及通过扩建厂房和增加设备来增加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劳动是可变生产要素,而厂房设备是不变生产要素。可变生产要素是指哪些,随着产量的变动可以变动的投入,不变生产要素 是指哪些,不能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投入。 显然,在区分一种要素是可变生产要素还是不变生产要素的关键是时间,只要时间足够长,任何投入 都是可变的,因此经济学就有了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所谓的短期就是指这样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是不可改变的;长期是指这样的 时期这个时期足够长,以至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 第四点: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一〉那么什么叫短期生产函数呢?短期生产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了解生产中的一些的基本经济规律,短期的生产函数包括: 第一:就是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表示一定的投入说明生产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表示平均每一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产量。 3.边际产量: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所增产的产量,叫边际产量。 我们这里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以实物单位衡量的,因而在强调是实物特证而不是货币收入时,也分别称为总产品、平均产品和边际产 品。
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一):短期生产受到生产规律的制约,这一规律就是 著名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可以简称为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其它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的增加某一种可变的要素的投入量,当 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也就是边际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 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带来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我们再说明一下,简单的讲边际产量的递减含义是,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可变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最终会逐步减少,最终会等于零甚至小于 零。此后可变投入的增加将不会使总产量增加,甚至会使得总产量下降,这里面关键是不能超过特定的数值。
这个收益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中表现最为典型,在既定的土地以现有的生产技术耕种,最大的产量基本上是固定,最初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这块 土地上的产量增加,速度很快。但随着劳动投入量的继续增加那么产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这时增加的劳动对产量增加几乎没有贡献,这说明劳动投入超 出一定限度时,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越来越小,从而使得总产量增加缓慢。需要注意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 变的情况下得到的,如果这些前提条件发生改变,那么收益递减率可能不起作用。 (二),要素结合比例改变后,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这一现象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我们称他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的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增加的以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
量越来越小,这是我们上面已经讲过的,那么我们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可变要素的各个单位是同值的,假如可变要素是劳动,那么这些劳动的每一个单位都是一样的,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并不是因为使用了 效率更低的劳动者,而是因为数量,在固定的土地上使用了更多的劳动力,较多的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结合,使劳动力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故而产生边 际收益递减。 第二个要点,如果各生产要素只能按固定比例组合,那么这个规律就不实用了,因此适合这个规律的生产过程必是可变比例的。
第三个要点,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状态下,可变要素数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当技术水平变动时,这种关系也将变动。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些要素的数量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可变要素数量来获得更多的产量是有限度的,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 的结合,比例必须适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对于我们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意义有两方面:
首先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原因,日益增加的人口种植着固定数量的土地,那么边际产品和边际效益不断的递减。
其次,它为企业家掌握生产要素的均衡投入量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假定有资本、劳动、土三种要素,其中有一个是不变的要素,比如土地,那么企业 家在投入资本和劳动要素时,就要考虑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确保收入要素获得最大的产量。
上面我们讲的边际收益的二点,就是要素结合的比例出现边际收益这一现象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讲的主要要点;讲了它的对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 的意义。
第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劳动这一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这个劳动的投入量的合理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劳动投入量的第一个阶段内,平均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那这就意味着劳动的边际水平超过平均水平。因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