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关系的总体,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后面马歇尔这个定义说市场是指某个产品的市场,或者说是某一行业内的市场,这个概念着重说明市场的技术特征,较为具体。
市场的基本概念应该是应该当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有多种变化的。市场有时候是指经济中的整个市场体系,有时候是指某一行业内的市场,有时候是指某一产品的市场; 第二点、市场可以有固定的场所也可以没有固定的场所。在各种市场中初级产品市场应保留有集市市场的形式,证券交易作为证券市场的中心也表现为固定场所,这些都是固定交易场所。另一方面的在现代通讯手段日益先进和普及的情况下,电报、电话、电信、网络等通讯联系方式成为基本交易方式,因而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场更为普遍。这就说明了市场在现代通讯条件下的变化。 第三点、在同一市场内同一产品的价格趋于一致。如果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较大,市场便是不完善的,或者说存在着市场分隔。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市场不统一情况非常普遍。
(二) 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的概念。
对于市场的经济概念有过许多不同的理解,我们将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含做出解释。每一个经济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市场要素如何配置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社会资源有效的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中的问题。市场含义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资源如何配制的问题。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一种经济体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所谓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指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和控制、参与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我们提出现代市场的概念是为了将现在出现的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十九世纪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区别开。 2.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其利益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不同的产权主体。在现代经济中产权既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也可由个人所有,作为自然人的个人和作为法人的企业都在法律上表现为一定的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对于财产所享有的财权、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二、经济中的交易遵循自愿的原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状况自主地做出各种决策。企业和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合理配置。任何对自主经营的非法干预都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企业无法自主经营的时候,那么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第三、经济中各主体必须承担市场经营带来的经济责任。这个责任分两方面: 一方面市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得以生存,效率差的企业一但亏本便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市场经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必须对这种意外的风险承担财产责任。
3. 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中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才会产生追求盈利的冲动,从而主动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盈利就无法生存,因此企业一般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企业受到预算硬性的约束;
第二、经济中的决策活动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活动主要是由企业来进行的。企业根据所获得市场的信号,灵敏地做出反应,做出生产或不生产和如何生产的基本决策。正是市场经济中这种分散决策的方式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由于企业间的竞争而达到优化;
第三、完善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要求的市场信号。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源配置的看不见的手,是通过价格信号发生作用的,这种信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决定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的利用。在产权鉴定明确,也就是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市场信息或信号体现了效率要求。这种信号能使供求走向均衡。在企业经营受到不正常的外部干扰时,如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所产生的市场信号很可能是扭曲的,其结果很可能造成盲目生产和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体系 1. 什么叫市场体系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市场的范围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而市场的扩大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交换的内容已经突破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界限,也突破了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界限,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经济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拉入了市场交易、市场配置的轨道。从市场的空间结构来看,市场不仅突破了地上的界限,而且突破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达广阔的国际市场。从市场组织的媒介来看,市场与有形市场已不再是同义语,许多市场的存在和市场功能的实现,都是在无形的非组织化的市场进行的。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便利场所,而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中心,承担了组织和协调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在市场交换中进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市场的作用来越来越重要,市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赖以生存的市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体系,就是现代的市场与过去市场的区别,现代市场新的特点。
2. 完善的社会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的有机整体。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除了决定各个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经济的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市场体系的每一个市场,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功能。其各自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经济理论中实现自愿的最优配置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足够的交易市场,同时各个市场又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动都会引起或牵动其他市场的变动。任何一个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市场的配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个相互作用而不能够互相代替的市场整体。
3. 市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做出不同的分类。如按照产品的交换范围场所来划分,市场体系是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组成的。国内市场又进一步划分为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这种划分的方法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无具体组织的市场不适用。如果按照商品流通的环节来划分,可以将市场划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这种划分方法的定义角度较为狭窄。按照市场交易的对象和市场的职能和作用划分,可以大致化分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需要说明的是,完整的市场概念应当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市场的供给者、市场需求者和交易中介。这意味着市场本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作用代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另一层含义是交易中的具体情况作用和便利程度。 (四)市场机制
机制的概念是指关系的内在联系。市场机制这个概念用来说明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方式和规律。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概念。
1. 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比如说,在某个汽车市场上,厂商生产的汽车量小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那么消费者就买不到汽车。为了使厂商的产量与消费的购买量相等,只要让厂商增加产量或者消费者抑制自己购买的欲望减少购买。汽车的价格上涨就会产生这种结果,因为更高的价格会刺激厂商提供更多的汽车也会抑制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当汽车产量增加后,价格会下降,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也可以得到满足。这就是价格调节汽车厂商和购买汽车消费者的关系。如果情况相反,汽车供给量过多,则价格下降,就可以使产量减少,购买量增加。总之,只要价格可以自发地上升或下降,就可以使消费者购买量与厂商的产量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表明消费者与厂商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是互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实现的。价格这种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格机制,就是价格通过自发调节来实现买和卖的平衡。通过价格来调节买者和卖者的一致和平衡,就是价格的机制。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第一点。
2. 价格机制能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可以完全而迅速自由的变动。如果价格是固定的或者停止不变的。厂商与消费者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就会不一致,就可能出现产量过多或过少、购买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但消费者与厂商的决策最终要一致,当价格起不到一致的作用时,就会有其他的机制强制使它们相等。例如,在商品短缺的时侯,消费者就要排队购物,或者实行某种形势的配给制,凭票证定量供给,就象我们在五六七十年代凭粮票等各种票证供给。在厂商产量大于消费者将要购买的数量时,厂商就不得不增加存货,或者销毁多余的产品。所以厂商与消费者各自独立做出的决策最终将相互一致。经济本身内在的客观要求,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最终必定要实现。在各种方式或手段中,价格是最有效的手段。价格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经常变动。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是由市场机制解决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会随着供求的变化而自发的小波动,最终使市场处于供求的一种均衡状态,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3.正是这种调节过程中价格的机制,解决了微观的经济学。 二、供求规律
供求的概念,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定义。是指在给定的价格下购买者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需求表明一个消费者或所有买者在一系列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这就是需求的定义。供给和需求,一个是愿意买,一个是愿意卖。 (一)需求和需求的规律
1.需求和需求规律。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经济学中所说的需求的概念,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需求中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是一致的。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就不能算做需求。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对于一定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被称为需求量。需求反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遵循一个特定的关系,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需求量和价格之间之所以遵循需求规律,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购买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减少。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
另一方面是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转而购买该商品。这就叫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的程度主要依赖这种商品的支出。该商品在实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当该商品的价格提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降低幅度就越大。代替效应的程度依赖于可以替代商品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就是替代商品。
2.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需求的规律和需求的概念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所论证的。实际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是指一个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消费喜好哪种商品他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消费者的偏好,受广告、时尚、对其他消费者的观察、对健康的考虑和原来购买商品的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二、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替代商品是可以以另一种商品产生类似功效的商品,比如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就有火车和汽车是相互替代的商品。一种商品替代品的价格越高,那么消费者就会转过来对原商品需求越大。比如说人们对咖啡的需求依赖于茶叶的价格,茶叶价格上升咖啡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第三、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互补商品是指消费者为了实现某种功效和需要一起消费的那些商品,例如汽车和汽油,鞋和鞋油等就是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互补商品的价格越高,那么消费者购买互补商品的数量就会减少。而对原商品的需求就会缩小越小。例如对汽车的需求依赖于汽油的价格,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就会降低。
第四、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增加,消费者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但并不是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和消费者的需求、收入按照同方向变化。有些商品的需求随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减少,这些商品被称为低档商品。
第五、收入的分配。由于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尽相同,收入的分配对商品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当国内的收入从穷人流向富人时,对昂贵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同时穷人就会变得更穷,他们可能不得不转而购买低档的商品,对低档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也就是说收入差距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不同商品需求的变化。 第六、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某种商品的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在价格上涨之前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他的需求就会上升。 上面的六点说明了决定商品需求的价格和其他因素。 (二)供给和供给的规律。 1.供给和供给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