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听课笔记(2)

2025-11-13

三、人们出于自己的利益,在市场上购买或出售产品,最终导致资业配置与需求相一致。

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支持者常说,“追逐私人利益,将导致社会利益。”这就说明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出现的问题和缺陷。

第一、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限的,一些大公司可能会垄断一个行业,提高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使公司失去高效率的动力。

第二、权力和财富可能会不平等的分配。垄断公司可能牺牲别人来获取高额利润。

第三、一些公司的行为是对社会有害的。比如,化工厂,可能污染环境,另外从伦理学的意义讲,自由市场经济可能鼓励自私、贪婪、权力至上。 第四、私有企业不会生产一些对社会有利,对自己无利的产品。

第五、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出现高失业率和生产下降、衰退、价格上涨等问题。

上面五个方面,说明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和问题 3.计划经济体制。

完全的计划经济,又称命令式经济。这一经济体制中,所有与资源配制有关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或通过政府的指令来进行。一般的说,与土地和资本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制度相联系。国家从三个层次上对资源进行配置。 一、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投资之间的分配,通过牺牲现在的消费,把资源用于投资,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在微观经济层次上,计划各行业以及各企业的产量、所使用的生产技术、需要的劳动和其它资源,以便由国家统一归划和控制。为保证投入的可行性,国家可能做出某种形式的投入、产出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计划;

三、计划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产出分配,依赖于政府特定的经济目标,政府奖励生产品多的企业,鼓励生产的积极性。

完全计划经济的优点:政府对经济作通盘考虑,对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些问题,使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符合特定的国家目标。另外,政府引导大量资金去投资,可以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生产劳动力安排的计划下,可避免失业,并考虑生产和消费对社会的影响,以便做出全面规划。 完全经济体制的问题与缺陷有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越庞大和复杂,做计划的信息搜集和分析的任务就越大,计划复杂可能导致管理费用昂贵,即官僚机构带来昂贵的费用;

第二、计划经济不存在专门的价格体制,由国家武断的制定价格,可能包含着资源实效的使用,无法确认投入的价值,就很难估计投入的不同技术之间的相对有效性;

第三、很难给出适当的动机,来促进工人和管理者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产品;

第四、资源完全由国家分配,会降低个人自由,而消费者很难自由选择购买的产品,产品由国家按计划供给;

第五、政府强迫执行计划,计划脱离现实,可能不得人心。

另外在计划经济中,政府会遇到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问题,就是说不能够及时的反应社会需要,这是计划经济的问题和缺陷。 4.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混合而成的,称作混合经济。

它是指市场条件下有政府干预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朝鲜、前苏联等是完全计划经济。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波兰等是混合经济。东欧国家也逐渐开始废除计划经济,支持私有企业。西方国家不断的进行私有化,并减少政府对私有企业的约束。因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经济体制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需不断的完善。

在混合经济中,政府调解的作用:

一、通过税收、补贴或者直接控制价格来调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对价格; 二、通过收入税、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资、利润、房租等调节相对收入的区别;

三、通过法律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对教育和国防。另外,利用税收补贴或国有化调控生产和消费的类型;

四、通过使用税收和政府开支,控制银行借贷和利息。直接控制价格和收入汇率来调控失业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 上面四个方面说明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而市场机制出现错误

时,则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这是上面讲的混合经济,它的作用以及国家在调解当中的作用。这是第四个问题。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框架,是从原苏联照搬过来的。同时也吸取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管理经济的某些成功经验,再加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的初期,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对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恢复国民经济,为奠定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是指计划经济在七十年代以前,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全民所有制,把集体经济所有制看成落后的经济形式。企业没有自主权,只能听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和长官意识,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二、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三、在收入分配方面,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经济体制、解放社会生产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点。

第二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国从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国情,认为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表现为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同发达的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根据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特点,这个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是判断

各方面工作是否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理论依据。 第三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奠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这就说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性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邓小平1992年初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个精辟的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对立的思想束缚,使我国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抓好四个重要环节:

一、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以增强活力,提高素质;

二、 加快市场的培育。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制; 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总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试图实现国家有效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建设中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上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的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体制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十五”计划也把发展做为主体;把机构调整做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为动力;把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做为根本的出发点。

上面是从四个方面讲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上面讲的是第一个专题。这个专题主要说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合理的使用资源、节约资源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在这个问题当中,不同的经营体

制对于合理的使用资源、节约资源或者获得最大效益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上面第一个专题所讲的中心内容

专题2: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于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这一章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是第二个专题的一个中心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要研究一下弹性理论,说明影响供求的因素,对于供求数量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政府对市场机制所采取的干预政策及其后果。 第一个问题是市场和供求规律。 一、市场

(一) 市场的含义,这是属于市场中的一个问题。从它的字面含义来看,市场是指物品的交易场所。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广泛存在过农产品的市场,这是由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含义,为我们今天所采用,如集贸市场,自由市场等。 近代以来,市场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它已经不再是上属那种以一定场所为根据的狭隘含义了。现代认为,凡是一定地区或某一个行业内存在的交易活动,都可以称为市场。为了对市场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下面对于市场的含义做一些说明。

对于市场的含义有着两种说明,一种认为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是一切买卖活动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这都是一个概念,这是我们在教科书中常见的关于市场的定义。即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一切买卖的总和,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 这是一个定义,常见的定义。

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所给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也有一定的权威性。马歇尔对市场的定义是这样规定和说明的: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的场所,而是指任何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者和卖者彼此之间的来往是如此自由,以致于相同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这就是马歇尔对市场所做的定义。另外,马歇尔还补充说,一个市场越完全,则市场的各个部分在同一个时间内对同一种商品支付同样价格的趋势就越强。

上面是市场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角度不同,前面那个概念是说明市场经济关系的特征。一些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经济关系的特征。而且,通常是指各种


经济学听课笔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博创杯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