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叫做供给。这和需求概念的解释差不多,对应于一定的特定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被称为供给量。和需求规律一样,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价格之间遵循着一个特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这个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按供给规律变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比如说农民为了增加某种高价农作物的耕作面积,而把较贫癠的土地也用来耕作,这种耕作的成本就增加了,而且增加的产量不可必免的要多施肥,随着产量的增加,农民会相应的增加生产成本。这就是生产的供应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成本就会增加。另外对制造业来说,当供给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工人不得不加班,机械的运转也接近满负荷,成本很可能迅速增加。如果较高的产量意味着较高的成本,那么只有产品价格较高时才促使生产者增加生产。
第二、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会越有利可图,公司会从生产利润较低的产品转为生产利润较高的产品。
第三、在特定世界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入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就会增加。概括的说,上面三个原因在短的时期内,前两个因素会起作用,在长时期内第三个因素会起作用。 2.决定供给的其他因素。
供给的概念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论证的。实际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由其他许多因素所决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生产成本。在即定的价格下生产成本越高利润越低,成本增加的时候生产者会减少生产,或转向生产其他成本增加少的产品。导致生产 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投入品的价格的变动。比如工资、原材料、房租、利息或其他任何投入价格的上涨会使生产成本增加;
二、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的成本。比如微集成电路的革命改变了世界上每一行业的生产方式和信息管理;
三、企业组织的变化。许多公司通过重新组织生产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四、政府政策的变化。比如政府的补贴可以使成本降低,税收会增加成本。这
第二、替代产品的价格。在很多的情况下,使用既定资源生产者,既可以生产某种商品,又可以生产其他替代品。比如农场可以生产粮食,也可以生产蔬菜。如果供给的替代的产品价格提高,那么生产替代品更有利可图,生产者可能会从原商品的生产转为生产替代品,使原来的商品供给下降。比如说,胡萝卜的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下降,那么生产者会决定种更多的胡萝卜,马铃薯的供给量很可能因此下降。
第三、联代产品的价格。联代产品的价格是指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会生产出其他的产品。比如说,在加工原油,精炼出汽油的同时会生产出柴油和石蜡等产品。如果由于需求和价格上涨,汽油产量增加,那么其他油类供给也会增加。 第四、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测的事件。例如天气和流行性疾病会影响农场的产量,战争会影响进口原材料的供应,机器的损害,行业的磨擦,地震、洪水、火灾也会影响到某种产品的供给数量。
第五、生产的目的。在即定的价格下,生产的供给量也受到生产目的影响,对应于同一价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和追求其他目标的公司的供给量有所不同。
第六、对未来的价格的预期。如果价格上涨,生产者会暂时减少出售商品的数量,将商品储存起来,在价格上涨时再出卖出去,同时他们会通过安装新的机器,招收新工人来扩大产品生产,这样在价格上涨时会增加供给量。 (三)市场均衡
1.市场均衡。市场的价格均衡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这时候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和平衡状态。就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在均衡点,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这就是市场均衡的概念。 2.均衡价格的变动。均衡价格是在市场的供求量自发调节的作用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与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来说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会逐渐消失。偏离市场价格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
3.均衡变动的原因:
第一、需求的变化。供给在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价格发生意外,某种决定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需求发生变化,这将导致市场均衡也跟着供给的变化移动到新的均衡点。即均衡需求变化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个均衡点。
第二、供给的变化。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影响供给的某一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供给发生移动,原来的均衡点会随着需求移动到新的均衡点。也就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新的均衡数量。
上面所概括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通常被称为供求定理。供求定理的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实际上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会引起这两条曲线同时移动。使得均衡点也会随着两条曲线原有的交叉点移动到一个新的交叉点,从而均衡价格和平衡数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只是变动的情况更为复杂讲了三个问题。 三、价格机制 (一)对经济的调节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居民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他们都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居民追求效应的最大化,他们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参与市场的活动,并形成对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这些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商品价格、工资、利息、地租、正常的利润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一般来讲,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遵循需求定律,价格与供给之间的关系遵循的规律。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时候,价格下降,价格下降使得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导致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的时候,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得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导致供需平衡。当需求量增加导致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多,使得供给和需求相等;当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多,使得供需平衡。正是这种价格变动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改变,导致资源流动,提高资源配制效率。这就是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
(二)价格不断变化导致资源有效的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不断的变化反应了不同商品和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变化。同时这种价格变化又会使企业改变生产决策和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这就会引起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具有效率。价格还会使消费者改变消费即初时的按排,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消费数量。价格的变动导致资源从无效部门流向高效部门,使劳动力从低工资区位流向高工资区位,使劳动力流向更能发挥其作用、更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区位。
利息率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利润变动,资本从低利息率、低利润率的部门流向高利息率、高利润率的部门,流向更能积蓄资本、更能充分利用资本的部门。总之价格的不断变动以及它对经济的不断调节会使需求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效用最大化,使经济具有效率,这就是价格机制的作用。
(三)价格执行分配职能。过去人们所认为的价格的分配职能,指的是价格背离价值,从而在不同部门间起到再分配的作用,象长期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那样。实践证明价格在这里起的分配作用明显是低效率的。我们这里说的价格的分配职能,是就生产要素的价格来说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总产品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取决于他们在出售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时得到的报酬,这个报酬包括工资、地租、利润,是要素提供者根据市场
决定的。要素提供者根据市场要素价格对投入要素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以最低的成本提供生产要素,这就是价格执行分配职能。
上面讲得是价格的机制,讲了三个问题: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价格不断变化导致资源有效的配置,价格执行分配职能。 四、弹性的概念。 (一)弹性的概念
弹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时,弹性常被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所产生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敏感性的程度。更一般的说,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那么弹性用来表示作为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这个弹性的系数包括应变量的相对变化=自变量的相对变化,这是弹性的一般公式。弹性的概念是表示经济变量这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概念。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这是很明显的,但是在绝大数的情况下,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这些,我们还想知道需求量降低了多少,换句话说,我们想知道需求量是怎样对价格上升做出反应的。比如说,以石油和黄瓜这两种商品为例。石油价格的上涨,很可能仅使需求量轻微下降,尽管人们要想继续驾驶汽车,就不得不为燃料支付更多的价格。的确也会有一些人转为骑自行车,一些人则缩短行程路线。但对大多数有汽车的人而言,汽油、柴油价格的上涨对它们使用汽车具有很少的影响。这是上边讲的汽油价格的上涨影响比较小,比较轻。黄瓜价格的上涨会引起需求数量较大幅度的下降,原因是人们可以选择购买其它的替代品。很多人在购买蔬菜时,非常注意价格,它们会买价格合理的商品。这就是石油的价格影响少,弹性影响少,而黄瓜价格影响大,弹性影响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简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比如说,如果我们知道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就可以预测该商品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这个计算可以用数学的模式来表示。顺便讲一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所使用的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也是通过图表和数学模型来表示的。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还有所区别。自然科学的论证方法、表示方法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表示方法比较准确;而经济学的表示方法由于条件变化比较大,所以它的表示方法不够准确,这是它们的区别。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用,经济表示的方法可能更加准确。 3.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就是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这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与该商品越是接近,当该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越容易转为购买其它替代品,结果对该商品需求量影响越大,从而需求价格的弹性也就越大。 我们再举一下石油和黄瓜的例子。石油没有接近的替代品,这样需求相对来说是没有弹性的,而黄瓜有大量的替代产品,需求相对来说是有弹性的。当然商品的接近程度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对于那些特别喜欢吃黄瓜的人,黄瓜需求弹性就比不那么热衷于黄瓜的人要小。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理解,对不同商标商品的同一种商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其中,对某种商标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相当高,如果价格上涨人们可能会简单的购买另一种商品。与此相对应,一种商品的总体需求一般是没有弹性的,比如说,我们把所有的食品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当食品的价格上涨时,对于食品的需求量仅会发生轻微的下降,由于食品不存在或很少有替代品,因而它们的弹性很小。
(2)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越大,当该商品涨价时就会越多的被迫减少对它的消费,其收入效应越大,要求弹性越大。
比如说,一包口香糖从两块涨到三块,或许对需求量的下降影响不大,但一台四千块钱的彩电价格上涨到六千块钱,那么需求量会有明显的变化,尽管它们的价格都上涨百分之五十,这说明口香糖的需求价格弹性比彩电的价格弹性要小。对于盐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部分原因是没有接近的替代物,而盐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很小也是原因之一,既使它的价格增加很多,人们想购买盐也没有困难。相对来说当主要支出的价格上涨,收入效应就大的多。比如说,如果我们抵压贷款利息率上升,像买房子借贷的价格,人们将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对房子的需求,被迫买更便宜或更小的房子,或者租赁房屋。
(3)时间相对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当价格上涨时,人们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它们消费商品的类型并找到该商品的替代产品,价格变化后调整的时间越长,那么需求弹性就越大。
还举石油这个例子。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和一九七四年六月,原油价格上涨到原价格的四倍,引起汽油价格上涨。在这以后几个月里,对于石油产品的消费减少非常小,需求是高度缺乏弹性的,这是由于汽车的驱动没有代替燃料,拥有汽车的人不得不减少旅行次数和更经济的驾驶车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汽车维持高价,新的节约燃料的汽车得到了发展,许多人购买较小的车子,这样从长远需求看,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我们讲了三个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一个是替代品数量和替代程度;一个是用于购买该商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个是时间,时间的长短,时间长需求的弹性就越大。 4.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支出的关系。
需求的价格弹性最重要的是应用,是讨论消费者用一种商品的支出总量与弹性值之间的关系。所有消费者用于一种商品的总支出和该商品生产商得到的总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