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6)

2025-10-22

不难想到,乾隆帝时期亲自发起的修纂《四库全书》活动,实际上是一场无孔不入的查书禁书毁书运动,一场书籍的“文字狱”。

21、林乐知

林乐知,美国来华传教士,1859年12月,23岁的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携着妻女被派遣中国传教,并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40多年的生涯。林乐知到中国后,起了个中国名字叫林约翰,后取中国名言“一物不知,儒者知耻”之意,更名林乐知,字荣章,有时常自称“美国进士”,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数年后,他的中文学习颇有进步,过了语言关。但由于这时美国由于爆发了南北战争,监理会无法顾及林乐知的生活,使他的经费无处筹集。林乐知为求生路曾典卖教会财物,贩卖粮食、棉花和煤炭,当保险部门的经纪人,在冯桂芬的介绍下到上海广方言馆教书,后受徐寿之邀,到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从事《教会新报》有关记述的分析,林乐知翻译的书有《格致启蒙博物》、《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格致启蒙地理》、《万国史》、《欧罗巴史》、《德国史》、《俄罗斯国史》、《印度国史》、《东方交涉记》、《列国岁计政要》、《列国陆军制》、《新闻纸》、《地学启蒙》等10余部。他的著译探讨了他对于经世致用、西学、人文精神、文化通俗化以及复古思想等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后来,由于教书认真,译书勤奋,清廷赏以他五品顶戴的官衔。1906年他回国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亲自接见了他。返回中国后,70岁的林乐知仍踌躇满志,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不料他却在1907年5月30日突然于上海去世。在获得嘉奖的时期,林乐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他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适应中国文化,让基督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在晚清基督教新教派(Protestant Christianity)的传教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是习惯上所称的“直接布道式”,即涉足中国的乡村、城市,面对广大的平民百姓,宣讲教义,歌颂上帝,发布传单,广送宗教图书,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教堂。林乐知来华之后,采用的也是这种通俗的方法。1861年,他对南京的太平天国异乎寻常地感兴趣,企图由太平天国打开一个缺口,推进传教事业。他邀请同行好友,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南京,拜见了洪仁玕。但是由于太平天国忙于对付清军

- 15 -

的围攻,并未对林乐知的传教要求发生兴趣。70年代之后,林乐知等个别传教士提出了一种新的所谓“自由派”(1ibera1)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传教士一要认真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针对中国的文化特点去改造中国;二要把基督教义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巧妙地揉合起来,逐步以基督教文化代替儒家文化;三是以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手段,如办教育、建医院、办报纸等,提高中国人的素质,扩大基督教文化的市场,吸纳更多的华人入教。因此,林乐知就将基督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晚清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林乐知对中国社会的情况极为关心,尤注重解剖晚清的社会结构。另外极为注重用儒学来阐释基督教教义。他甚至将“三纲五常”与基督教义一一印证,认定二者情理相通,本质无异。

基于林乐知等传教士认为从只有将基督教义与儒家经典的结合,在思想上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才能够让基督教的以传播的思路,即从灵魂上改变人。在19世纪80年代之后,林乐知便将其主要精力投入传播西方文化知识和改变中国知识界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上了。他在上海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译书,介绍欧美的科学文化知识;办报,传播信息,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化。1874年,林乐知创办了《万国公报》,英文名(Globe Magazine)),7日1期,至1883年停刊。1887年广学会成立,决定将其作为机关报,仍由林乐知主编,于是《万国公报》在1889年复刊,但英文名改为(The Review of the Times},每月出版1期,至1907年停办。实际上,《万国公报》是林乐知最早创办的《教会新报》的继续和发展。《教会新报》(The Church News)创刊于1868年9月,每周出1期,共4页,约6千多字,目的是宣传传教的意义,交流信息,使教徒相亲相爱,互相交流感情,同时也刊登一些各国消息、国内趣闻、科技知识等,1874年,经过改刊,林乐知将《教会新报》改为《万国公报》,其办报宗旨虽仍以教务为主,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对晚清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中国各阶层民众及官吏、知识分子的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万国公报》在19世纪末的中国,和上海的《申报》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对于晚清政府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他还和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等人组织广学会,出版图书,扩大教会在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传教的结果是,传教士们追求的基督教文化并未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而服务其传教目的的那些西方的教育、科技、新闻出版等先进的文化却得到广泛的传播。综观林乐知在华的活动,不能讲他的传教事业没有发展,但真正有一定影响的还是他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建学堂和办报纸。

22、《中国丛报》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的创办者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但“《中国丛报》是在马礼逊的倡议下创办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是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07年被派来中国,是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实际上,最先具有发行《中国丛报》想法的是马礼逊及其助手米怜(wi11iam Milne),而裨治文创办的,最终于1851年底停刊。由“广州基督教联合会”(The Christian Union at Canton)负担第一年的费用。奥立芬则免费提供一处楼房,供《中国丛报》编辑、印刷费用,并允诺承担出版发行方面的亏损。裨治文在《中国丛报》创刊当天的日记中明确记到:“今天开始编辑《中国丛报》,愿它从开始时起以及在前进的过程中,全部地成为上帝的工作;愿它所有的印页都充满真理,将能促进上帝的荣耀,和他所造人类的幸福。为了突出《中国丛报》的特点,裨治文还在创刊号上概括性地提出刊物研究的四个方面:(1)有关中国自然经济、地理位置的情况;(2)中国的商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外通商贸易情况;(3)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内容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法律等;(4)研

- 16 -

究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状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开埠通商,广州在中西贸易中的地位下降,《中国丛报》的许多支持者都迁到别的沿海城市或者去了欧洲。在这种情况给《中国丛报》至少带来三个不利影响:一是发行量减少。从最多时的1000余册到“最后一年只有300人订阅”;二是亏损严重。因发行量减少,导致“资不抵债”。在《中国丛报》维持的最后7年中,“它每年亏损三四百美元”;三是稿源减少。“除了极少数文章是由以前的支持者们撰写的之外,大部分稿件都出自卫三畏之手。甚至有一期从头到尾都是卫三畏的手笔”,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1851年8月至12月合出一期《中国丛报》。

这份由美国传教士主办、依托于来华西人群体的综合性月刊,以中国的历史、现状与中西关系问题为讨论对象,集新闻、政论、宗教传播和学术研究等内容为一体,在19世纪30至50年代,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媒介,在西方世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转折性年代,极具学术影响。它的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可靠的和最有价值的资料”,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宗教、法律、政治、农业、儒家经典、文学等方面,并特别注意报导关于中国的时事和对外关系,记载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卫三畏称《中国丛报》“包含着当时中外关系的历史”;美国宗教史家赖德烈也认为《中国丛报》“是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这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最好的史料”,是研究当时中国的“不可缺少的史料”。诚然,《中国丛报》正是以其丰富的史料为当时乃至后来治学者所重视。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l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从报》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起着桥梁作用。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从统治阶级的法典到秘密社会的教规;从孔孟之道、儒家学术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后语;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说,《中国丛报》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西方世界,特别是对中华文化颇感兴趣的欧美人士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起到“开文学之路,除两地之坑堑”的作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传教士成批地来到中国,把西方基督教的各种流派和西方文化传人中国,又把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介绍给西方,于是,《中国从报》推动了“东学西渐”的进程。在16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仅是一鳞半爪。到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传教士陆续东来并在17世纪初打入中国宫廷后,通过他们的介绍,西方才逐渐对中国有所了解。《中国丛报》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是当时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资料来源。

《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进行对华输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基地。早期美国传教士来华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他们来华后向中国社会传播西方知识和文化,不仅要想方设法使中国普通百姓认可他们的行为,而且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华大地皈依上帝。另一方面,美国传教士也向本国民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通过美国传教士的宣传,在早期美国普通人眼里,中国是一块土地美丽富饶,但是精神文化落后的地方。这里的“精神文化”落后,是相对于体现基督教教义的精神文化而言的。这样就激发了美国的年轻人来中国传教的使命感。

23、《字林西报》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又称《字林报》,前身为《北华捷报》(《北华

- 17 -

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刊,周刊。)《北华捷报》开办时仅印行200份,由英国创办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独资经营。这份英文报纸,起初只有薄薄的4页,每周六出版一次,记载着旅沪侨民动态以及他们所关心的一些新闻和议论,创刊号上,第一版以广告为主,主要有上海洋商店铺、保险公司,房地产业、拍卖行、银行等各种营业告白;第二版刊出两篇评论,即:《致读者书》和《谈我们现在及将来与中国的关系》;第四版刊登大量船期广告、进出口贸易统计录等内容。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山西财经大学865经济计量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