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中心语是动词时,其状语与一般动词谓语
句的状语一样,既可以是表示时间、处所、
目的、对象的词语,也可以是描写性的词语。
如果宾语由形容词或主谓短语充任,宾语中
能包含的状语就有限了,只能是表示时间、
范围、语气等的限制性状语。
e.在一个句子中,能愿动词的状语、整个谓语
的状语以及宾语所包含的状语,各司其职,
不能随意调换。有些词语既可以作全部或能
愿动词的状语,又可以作谓语动词的状语,
但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使用的场合或表达
的意思就不同。(你能明天走吗?VS你明天
能走吗?)状语在能愿动词前,表示动作者
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有什么意愿
或可能做某事,状语谓语能愿动词后则表示
动作者打算或可能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
的等)做某事。
4.
ⅰ
ⅱEg.进行、加以、开始、希望、从事、受、敢于、企图、觉得…有
的动词既能带体词宾语又能带谓词宾语,eg.记得、通
指、肯定、表示、研究、准备、同意、看(见)、听、
引起…
ⅲ.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的宾语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很多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也可以带谓词短语宾
语,如希望、觉得、怕等。
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时宾语超过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
ⅳ
5.
可以反复进边可以用“着”
。
6.
成祈使句。
7.下列情况下动词可以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
ⅰ.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祈使句也属于此类情况。
ⅱ.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文章的标题以及标语口号也属于这种情况。
①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
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②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
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
等。
ⅲ.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而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中。实际上在这样的句子里,动作的发生
20
也没有确定的时间。汉语的四字短语具有极强的成句功能,特别时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ⅳ.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就是说,这种句子并不是叙述按照时间发生的动作、事件,而好像把动作、事件平列起来,这种句子多由几个分句组成。因为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而不是叙述性的句子,所以标题中也通常没有“了”。
ⅴ.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或补语(但句末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①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②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③能愿动词
④“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
认识、明白、承认、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
但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
9.动词重叠的方式:
ⅰ.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第二个音节(即重叠的部分)读轻声,即“A·A”
式。如果动词是第三声,那么第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之间可以加“一”。
ⅱ.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二、四音节轻读。
10.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
少,即表示“少量”。如果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果动作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11.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ⅰ.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ⅱ.用于动作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是委婉的表达主观冤枉的一种方式,这是动词重叠最常见的用法。用在表示冤枉的“想、打算、希望”等动词后的动词重叠形式也有这样的功能。动词重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表示“少量”
这样一种语法意义,说话人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示自己请求、命令、愿望,表示事情不是很费时费力,似乎是不难做到的,从而使对方容易接收,而且由于重叠的动词读轻声,所以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当未发生的动作是比较随意的、不是那么严肃的时,通常也只用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形式后加上“看”,包含尝试的意思。ⅲ.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①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如摇头表示
否定或惋惜,点头表示肯定、称赞或打招呼,拍肩膀表示关系
亲密,皱眉表示不满意,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挠头表示没有办
法,努嘴、用手指有指示作用,眨眼睛表示困惑不解,伸舌头
表示不好意思,等等。即通常所谓的体态语、身势语。这些动
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式是表达这种动作最常
见的方式。
②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这样用的动词重叠式,所
表示的动作也有比较随意的意味。表示已然动作时,如果动作
须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就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不是短
时的动词也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
ⅳ.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常常是几个句子连用。动词重叠的ⅲ和ⅳ的两种用法,因其功能不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所以前边可以用表示时间长的状语。
12.可重叠动词的性质: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主要取决于该动词本
身的性质。而且语言环境不同,表达功能不
同,可以重叠的动词
也不完全相同。ⅰ.总的来说,可以重叠使用的主要时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词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持续性动作动词如“看、笑、歇、等、摇、拍”等,也是自主动作动作。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用重叠形式时,表示的则是一种可控制的自主动作。“哭”一般来说是一个非自主动作,但“让我哭哭吧”的“让”使哭成为了自主动作。“醒”也是不能控制的,只有在叫醒一个人,“使之醒”的时候,才可以用重叠形式。类似的还有“咳嗽”。非自主动作用词不能重叠。
ⅱ.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连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ⅲ.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ⅳ.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以及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动词重叠形式也主要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较少使用动词重叠形式。
13.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ⅰ.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动词用了“过、着”
等动态助词后,也不能重叠。
ⅱ.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重叠的动词一般不作状语和补语。
ⅲ.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在疑问和反问句中,这种用法有埋怨的意味;在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14.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ⅰ.“V来V去”式:
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如“来、去”;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义相关的动词与“来、去”一起用(摇来摆去、推来挡去)。动词后加上“过来、过去”:走过来走过去、说过来说过去。
ⅱ.“V1V1V2V2”式:
有些动词可以按照此形式重叠使用,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
有时意义相关的两个词也可以这样用,如“磕磕拌拌、嘻嘻哈哈”
等。动词这样用时,形式与功能都很像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后面常常有“的”;作状语,后面常常有“地”。
15.动、名兼类词有以下几种:
ⅰ.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这类动词主要有:摆、包、堆、点、垛、组织、统计、主编、展览、检讨、领导、声明、通指等。
ⅱ.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eg.好、大、多等等)修饰。动词这样用时,就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如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等),而成为名词,即此类动词兼属名词。如:爱好、爱护、保障、部署、表演、创造、抗议、考察、揭发、转折、作用、预感、援助、舞会、启发、飞跃、警告……
16.能愿动词分述:
ⅰ.[要] ①表示有做某事的意愿。表示否定意愿时北方人不用“不要”,而用“不想、不打算”。南方人可以说“不要”。
②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须要”的意思,
多用于未然的情况。
③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表达否定的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④用来表示一种看法、估计,用于比较句。
⑤“要”还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如表示“索取”“要求”(动词)“将要(副词)”,表示“如果”“要么”(连词)的意思等。
ⅱ.[想] 能愿动词“想”表示“愿望、打算”。与“要”相比,“想”
表达的是一种意志,在语义上要强的多。因此“要”前可以
加上“一定、非……不可”这种表示强烈愿望、意志的词语,
“想”则不然,可以加上表示程度浅的“有(一)点儿”。
但是“很”只能用在“想”前。“想”还用作动词,意思是
“思念、思索”。
ⅲ.[原意]表示主观愿望,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ⅳ.[肯] ①表示主观愿望,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