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更加提倡幽默小品的创作。
6.冰心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如《寄小读者》、《往事》;30年代代表作《平绥沿线旅行记》;40年代发表系列散文《关于女人》。
7.沈从文的散文多关注湘西之作,如《湘行散记》、《湘西》,充满浓郁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8.新中国成立后,散文创作主要继承解放区散文创作的传统,讴歌时代、表现重大社会主题、报告新时代的生活现象成为其主要内容,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9.当代杂文方面,有邓拓、吴晗等人用以古论今的方式写的报纸杂文专栏《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长短录》等。
10.文革结束,侧重个人情感的散文创作才真正恢复起来。如孙犁的《晚华集》、《无为集》,陈白尘的《云断梦忆》,丁玲的《“牛棚”小品》,杨绛的《干校六记》等,巴金的《随想录》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较大。
11.20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重新提出了美文的概念,这一时期的学者散文有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金克木的《天竺旧事》、《文化的解说》,王佐良的《一次动情的旅行》等。
12.20世纪90年代,散文因其轻巧多变迅速成为主要的文体之一。代表作: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周国平的《人与永恒》、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等突出人生和文化哲理思考的“文化散文”。
13.贾平凹是民间风俗的展示者。80年代以来的散文集中写商洛山区,如《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十分经典的作品;其后,他又有“闲适”风格的作品,如《说话》、《四十岁说》。
14.余秋雨是历史文化的哀情者,散文中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形成对人文山水的关注,有著名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15.1936年,何其芳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何其芳著名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画梦录》被称为“诗人的散文”。延安时期,何其芳散文变得平易朴实,有《还乡杂记》等。
16.现代文学时期,散文诗兴起。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这类创作较大的结集,鲁迅的《野草》更是散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17.1924年,《语丝》周刊创立,周氏兄弟和林语堂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借散文继续着文化评论的努力,他们这一时期的散文被冠名为“语丝体”的名号。
18.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中,在北方出现了“京派”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是京派作家理论的先导,在他们的影响下,何其芳、李广田、吴伯箫、箫乾等“京派”作家发表了不少散文佳作。
19.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刊出胡适的白话诗。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20.代表中国新诗初期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其《女神》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1.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新月诗派”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最突出的理论主张是新诗的格律化。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以徐志摩为主要的旗帜。 2.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曾兴起
“象征派”诗风,代表人物李金发。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受“象征派”影响,其《雨巷》成为现代诗的经典之一。
3.20世纪30年代有两位著名诗人,诗风都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一是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一是臧克家,有《烙印》等诗。 4.抗战时期诗人与战争的现实密切联系,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新歌谣”为特色的诗歌
创作潮流,其中佳作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贺敬之和郭小川是这一诗体的主要作者。
6.贺敬之是歌剧《白毛女》的主要执笔人,诗歌代表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郭小川50年代作品有《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还有曾引起争议的《一个和八个》等,60年代作品有《青松歌》、《甘蔗林—青纱帐》等。 7.海子被认为是当代诗坛的一个“天才诗人”,创作了很多抒情短诗和《太阳 . 七部书》等长诗。
8.闻一多是“新月派”的领衔人物之一,他提出著名的“三美理论”,其诗集《死水》中的诗作就贯彻了“三美”理论。他还多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有《神话与诗》、《楚辞校补》等专著。
9.被誉为“乡愁诗人”的是余光中,乡愁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 10.1942年冯至出版的《十四行诗》,完全采用了现代白话口语的形式。
11.“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著名的“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
12.“象征派”诗歌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兴起的诗风,代表人物是李金发。他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以生涩的意象和暗示性的隐喻,表现人的幻觉、潜意识以及对人生隐秘的探求。
13.“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他们坚持“纯诗”的观念,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诗的内在韵律。
14.20世纪30年代“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
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这一派代表诗人有殷夫(白莽)、蒲风等。 15.代表20世纪40年代新诗歌发展水平的是七月派和九叶派。
16.“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他们的创作趋向现实主义,追求诗歌的政治性和战斗性,从时代变革潮流中吸取诗情,同时注入诗人的个性。这一流派的作品选集有《白色花》。 17.“九叶派”是20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诗人群,代表人物是辛笛、穆旦、郑敏等9人。80年代出版了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
18.“文革”结束后,“朦胧诗”形成一种创作潮流。代表作者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19.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因此也被称为“民间诗歌”。
20.1976年1月起,为悼念刚刚逝世的周恩来总理,谴责、批判“四人帮”政治集团,大批民众陆续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悼念和抗议活动,被称为“天安门诗歌运动”。这是群众自发的诗歌创作运动,其意义不只是属于诗歌。
1.中国小说的雏形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此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形的小说作品,就是后来的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2.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其内容以记载人物的言谈举止和轶闻琐事为主。
3.初盛唐是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代表作:王度的《古镜记》、张鷟的《游仙窟》等。
4.中唐是唐代小说的繁荣和成熟期。代表作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
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还出现了牛僧孺的《玄怪录》、郑还古的《博异志》等传奇集。
5.晚唐是唐传奇演变和衰退时期。这一时期的传奇集有李玫的《篡异记》、裴铏的《传奇》、袁郊的《甘泽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等,著名单篇作品有《虬髯客传》、《聂隐娘》等, 《三水小牍》中的《非姻传》被认为是唐传奇的最后一篇佳作。 6.话本小说有两个发展阶段:前期多为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如《清平山堂话本》。后期的话本又叫“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中期以后,代表作是“三言”、“二拍”等,其最大特点是文人创作的供阅读用的案头文学。
7.明代四大奇书及其类型包括: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列国志传》等);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杨家府演义》等); 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还有《封神演义》《西洋记》《钟馗全传》等); 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8.清代的章回小说中,鸿篇巨制有《醒世因缘传》等。诞生于康熙中期的《儒林外史》和诞生于乾嘉时期的《红楼梦》是两篇不朽杰作。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出现大量改良小说和革命小说,以期改造社会。还有讽刺、谴责小说,如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等。
9.明清时期,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分别代表了拟话本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0.《红楼梦》初名《石头记》,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最早刻本为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刻一百二十回本(简称“程甲本”)。
11.唐传奇小说是在六朝的志怪小说和逸史杂传类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唐代新兴起的小说形式,由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