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郭沫若在抗战期创作了很多历史剧,如《虎符》、《屈原》、《唐棣之花》、《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夏衍在抗战时期的代表作有《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9.在延安解放区,20世纪40年以后,其话剧民族化的方向转为接受中国旧剧和民族遗产,出现秧歌剧的高潮,如《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还出现新歌剧的创作热潮,贺敬之、丁毅创作了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
10.鲁迅是文化批评的杂文大家。《坟》是其杂文的开创期;从《华盖集》到《而已集》是其杂文的发展期;还有《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其记叙性散文的代表作是《朝花夕拾》,一些篇章有自叙传色彩;其散文诗集《野草》多采用象征手法展现作者内心世界。
11.周作人的散文有一种平淡悠远的趣味,代表作《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北京的茶食》,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
12.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曾兴起 “象征派”诗风,代表人物李金发。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受“象征派”影响,其《雨巷》成为现代诗的经典之一。
13.20世纪30年代有两位著名诗人,诗风都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一是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一是臧克家,有《烙印》等诗。 14.抗战时期诗人与战争的现实密切联系,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新歌谣”为特色的诗歌创作潮流,其中佳作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15.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其内容以记载人物的言谈举止和轶闻琐事为主。
16.初盛唐是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代表作:王度的《古镜记》、张鷟的《游仙窟》等。
17.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是早期的戏曲艺术形态,是元代杂剧的母体。
18.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了南戏。南戏在元代发展成熟,最终发展为明、
清传奇。
19.与关汉卿同时期的著名作家白朴、马致远等。其佳作有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黄粱梦》。
20.中期是元杂剧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期,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文人剧的佳作有《荐福碑》、《王粲登楼》,爱情剧出现了划时代杰作——王实甫的《西厢记》,隐逸道化剧有《岳阳楼》、《陈抟高卧》等。
1.反思小说是文革后继“伤痕小说”之后出现的小说类型,作品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如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大顺造屋》、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2.改革小说是出现在文革后的一种小说类型,主要是对80年代各个领域改革引起的社会震荡的直接反映,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阶级斗争的“反修防修剧”中影响最大的三部有: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陈耘《年轻的一代》、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4.老舍的一些戏剧以人物为戏剧作品的首要因素,其作品被称为“小说体戏剧”,代表作《茶馆》、《龙须沟》。
5.1957—1966年,出现当代歌剧的短暂兴盛,代表作《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历史剧也比较繁荣,有曹禺的《胆剑篇》、郭沫若的《武则天》《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等。
6.郁达夫是创造社主要作家之一。其早期散文富有自叙传色彩;其记事抒情散文主观性强烈,多内心独白,如《还乡记》。其另一类散文是游记,如《屐痕处处》、《闽游滴沥》。
7.林语堂主张用幽默的艺术揭示生活矛盾,“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如《剪拂集》。20世纪30年代以后,林语堂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
物,更加提倡幽默小品的创作。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贺敬之和郭小川是这一诗体的主要作者。
9.贺敬之是歌剧《白毛女》的主要执笔人,诗歌代表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郭小川50年代作品有《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还有曾引起争议的《一个和八个》等,60年代作品有《青松歌》、《甘蔗林—青纱帐》等。 10.中唐是唐代小说的繁荣和成熟期。代表作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还出现了牛僧孺的《玄怪录》、郑还古的《博异志》等传奇集。
11.晚唐是唐传奇演变和衰退时期。这一时期的传奇集有李玫的《篡异记》、裴铏的《传奇》、袁郊的《甘泽谣》、皇甫枚的《三水小牍》等,著名单篇作品有《虬髯客传》、《聂隐娘》等, 《三水小牍》中的《非姻传》被认为是唐传奇的最后一篇佳作。 12.晚期是元杂剧总体上衰微时期,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萧德祥、秦简夫、郑光祖等。郑光祖名声最著,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13.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梁辰鱼按照昆山腔创作的《浣纱记》标志着文人传奇的基本确立。
14.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了南戏。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温州一带的歌谣小戏而形成的。其故事大都比较长,一般剧目都有三五十出之多。南戏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成为明清传奇。
15.康熙年间,出现了清代最杰出的两部戏剧作品,即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清朝一代最杰出的戏剧作品,二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16.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参与过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
后被贬。因曾任柳州刺史,所以又称“柳柳州”。
17.新乐府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亦称元白诗派。他们继承和发展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传统,正式提出“新乐府”的概念,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开展了新乐府运动,形成浅切平易的诗派。
18.韩孟诗派是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刻意追求奇险诗风。韩愈的诗以“以文为诗”和奇崛险拗为特色,开出奇崛奥衍一派。这一派的重要成员还有贾岛、姚合等。 19.宋真宗景德年间,王若钦、杨亿等人在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一书,吟风弄月,互相酬唱,后由杨亿将这些诗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体”也由此得名。此派代表为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他们以李商隐为宗。
20.永嘉派(四灵派)是南宋后期诗坛较有影响的一个诗派:以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为代表,称为永嘉派,因四人名、字中均有“灵”字,也称“四灵派”。 1.《诗经》中的歌诗按其不同乐调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即土风俗曲,包括十五国风;雅,即正声,指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2.《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汉代传授《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唯有毛诗流传后世。
3.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主要的楚辞作家,与屈原并称“屈宋”。
4.春秋末年至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多为语录体或保留语录体痕迹,代表:《老子》、《论语》、《墨子》。
5.《老子》又名《道德经》,基本上代表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本源。
6.《老子》为语录体,极富哲理,文多用韵,语多对偶,对后世骈偶押韵之文颇有影响。
7.《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后学编纂。《论语》是语录
体散文集,对后世笔记小说、语录类及小品类散文很有影响。
8.《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著作汇编。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基本主张为“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等,反映小生产者的愿望要求。其文尚质不尚文,质朴无华。 9.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从语录体逐渐演进为单篇论文,代表:《孟子》、《庄子》。 10.《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11.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2.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13.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是继老子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也称《南华经》。
14.《史记》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传记性作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5.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最具特色的小说家之一。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杂志《紫罗兰》上发表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其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成为当时上海文化市场上非常流行的畅销书作家。
16.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一批以工农兵群众为主要人物的作品,如反映土改的长篇: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17.最能代表解放前小说成就的作家是赵树理,其作品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
18.1949-1966年的十七年,小说创作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特征,强调反映社会本质和变革的趋向。长篇小说是这个时期最受读者欢迎的形式,如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欧阳山的《三家巷》、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