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来种蝇。一般7份土3份肥兑掺。肥效较高的粪或饼肥,可减至2份。每立方米再加入2千克氮磷钾复合肥,加入0.1千克的五氯甲基苯或其他杀菌剂,再加适量的水,手捏成团,松手散开,就制成了营养土。长江流域瓜农通常采用直径6.5厘米制钵器,制营养钵待插。
4、播种
西瓜种子播种时应先浇水,待水下渗完后将种子胚根向下摆好,然后覆上细土2厘米左右。播种时需注意的要领有以下几点。
苗床土温低于16℃时不能播种。如床温在16℃以下播种会造成出苗时间大大延迟,影响幼苗质量。温床育苗时,应在床温达到25℃左右时再开始播种,播种后至幼苗出土前尽量使苗床温度保持在27-30℃,以缩短出苗时间,加快幼苗出土。
播种时要使床土保持适宜湿度,特别是温床育苗,由于苗床温度较高,土壤水分蒸发快,若播种时土壤底墒不足,会严重影响出苗,特别是已经出芽的种子遇到土壤湿度偏低会使幼芽干枯,失去出苗能力。床上偏干也会使种皮干燥变硬,影响子叶脱壳,造成带壳出土。因此只有当苗床土壤湿度合适时,胚根才能顺利吸水正常出苗生长。但土壤湿度过大时,由于缺乏氧气会发生烂种。当温床育苗发现床土偏干可适当在苗床上喷洒一些水。
播种后要及时盖好塑料薄膜,使苗床保温保湿。采用营养钵特别是圆形营养钵育苗,播种后还应及时将营养钵之间的缝隙用细土填满,以避免营养钵中土壤水分从钵间隙之间过度失水影响出苗。空气干燥的地区为增加保湿效果,可在床面上覆盖一层地膜,当幼苗顶土时把地膜揭开,然后在床面再撒一薄层细土,填充床面缝隙,帮助子叶脱壳。
㈢育苗期间管理
我国大部分地区,早春气候多变。因此,在苗床管理中必须因地、因时、因环境条件及幼苗状态灵活掌握,精心运用各项措施,方能育出优质壮苗。
1、温度管理
育苗阶段苗床的温度调控是育苗成功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幼苗出苗前,当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时,温度调控直接影响着西瓜种子能否顺利出苗。冷床育苗时重点要作好保温和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工作,尽量提高床土温度。温床育苗需经常测量床土温度,出苗前使温度保持在30℃,当种子开始顶土后,应降低苗床温度,白天22-25℃,夜间15-17℃。因为西瓜出苗时温度如超过25℃,下胚轴伸长过快会形成高脚苗,不易培育壮苗。当幼苗破心后可再次提高苗床温度,白天27-30℃,夜间20℃左右。
出苗后在不影响床温情况下,可开始适当通风降温。育苗前期夜间应加盖草苫,白天及时揭开增加光照,后期可基本不盖草苫,但在寒流到来前应提前做好保温防寒工作。育苗期遇到阴天气温偏低时,应将苗床温度比相应晴天的温度降低3℃左右,以免弱光高温造成幼苗徒长。
2、光照管理
日光是西瓜幼苗子叶、真叶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育苗阶段日照条件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和苗的强弱。苗床的光照调控管理原则是在出苗后尽可能增加幼苗的受光时间和光照强度,以保证幼苗能获得充足的能量。
26
苗期光照不足,幼苗会茎细叶薄,表现徒长,根系发育不良,移栽后缓苗慢,生育期延迟并影响到植株最终产量。因此,在管理上当日出后气温回升(一般为上午8-9时),应及时揭开苗床上草苫等覆盖物,下午日落前在保持苗床温度的前提下尽量晚些盖覆盖物,以增加幼苗受光时间。采用薄膜覆盖时应选用无滴膜等透光性能高的薄膜材料,经常清除薄膜表面的灰尘、泥土等污物以提高薄膜的透光率。育苗后期当外界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可将苗床覆膜及时揭开,使瓜苗直接受到阳光照射,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但揭膜的范围和时间都应由小到大逐步进行,使瓜苗能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揭膜后幼苗出现萎蔫,叶片下垂时应马上覆膜,恢复正常后再逐步揭开。遇阴雨天特别是连阴雨天时,只要苗床温度在16℃以上,也要揭开覆盖物,使幼苗靠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若使幼苗长期处于黑暗条件下,叶内叶绿素含量低,使幼苗黄化徒长。当外界气温较低时,可只打开南半部的覆盖物,增加苗床光照。
3、肥水管理
⑴水分。西瓜对水分要求严格。如过多,易引起病害,不足则影响幼苗发育。因播种前苗床已浇水造墒,上面又有薄膜覆盖,耗水较少。所以,幼苗破心前一般不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使床面板结影响出苗。各种温床因温度较高,耗水量相对增大;但是,由于床内蒸发的水分,一部分在塑料膜上凝结后再滴回到床面上,造成床面潮湿,而表层以下土壤都已干燥,这种情况往往蒙蔽一部分初育苗者,使其认为苗床水分充足,不需浇水,结果造成苗床缺水,影响幼苗生长和发育。因此,各种温床必须经常检查苗床表土以下的墒情,如缺水,要及时补充。浇水时要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在上午进行,最好浇30℃左右的温水,塑料薄膜要随浇随盖,不可一下揭开过大,以免“闪苗”。浇水后及时盖好,使温度回升。浇水的原则是:少次浇足,水不过量。
⑵施肥。由于苗床内床土中配有适量的养分,因此,幼苗一般不表现缺肥。但若床土中养分不足,幼苗叶色发黄,生长迟缓而瘦弱,应考虑补充氮肥。施肥方法,可配成0.3%的尿素溶液结合浇水施入苗床。另外,苗床中如出现杂草,要及时拔除。
㈣苗情诊断
1、壮苗标准
西瓜壮苗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苗龄。苗龄可分为绝对苗龄和生理苗龄。绝对苗龄又叫日历苗龄,是指幼苗的生长天数;生理苗龄是指幼苗的发育大小。在正常情况下,壮苗一般在30-40天内能长出3-5片真叶,这样的生长速度可认为是适宜的,是正常苗龄。如果绝对苗龄大于生理苗龄,即苗子生长天数多,而苗子小,就是俗称的“僵苗”或“老化苗”。如果生理苗龄大于绝对苗龄,即生长天数少而苗子大,则是俗称的“徒长苗”或“弱苗”。
⑵形态
①健壮苗。健壮的幼苗主要表现在子叶大而肥厚;叶片颜色浓绿而有光泽;下胚轴和茎基部节间短而粗;根系发达而色白;花器官分化发育正常;无病虫害。
②僵苗。僵苗表现子叶与叶片均较小,色暗或发黄,下胚轴和茎基部节间均细弱,并变得硬而脆;根系发育不良,呈锈色;花器官分化发育晚;容易早衰。
27
③徒长苗。徒长苗表现子叶与真叶较大而薄,且色淡;下胚轴和基部细而长;根系不发达;花器官分花晚,发育慢;植株表现生长快而发育慢,互不协调。
⑶壮苗指数。壮苗指数是衡量幼苗素质的数量指标。它与西瓜的早熟、优质、丰产有密切关系。壮苗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但以“壮苗指数=茎粗/株高×全株干重”应用较多。以此公式对西瓜幼苗进行测算,结果认为壮苗指数以0.03611-0.03879为宜。
2、幼苗的异常表现、原因及解决方法
由于西瓜幼苗对外界条件反应敏感,加之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因此,经常出现幼苗发育异常。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情况:
⑴僵苗。引起僵苗的原因很多,情况较复杂,如果对育苗的具体过程不清楚,有时很难找出确实原因。
⑵徒长苗。子叶与叶片大而薄,颜色淡绿,下胚轴及叶柄细而长,这都是徒长的特征。幼苗徒长主要是水肥过多,温度偏高,揭苫不及时,光照不足所引起。解决办法是:加强通风,降低温度,控制浇水,及时揭苫增加光照。
⑶“伤风苗”。子叶和叶片边缘变白或干枯,在通风口表现尤重。这是通风过猛所造成的,俗称“闪苗”。因苗床内外温度、湿度差异很大,猛然进行大量通风,使苗床内温度、湿度骤然下降,叶片尤其是边缘失水过重,致使细胞受害而干枯。预防办法,通风要小心,不要等温度升得过高后再行通风。当上午床内温度达到25℃时即应开始通风,通风口开在背风面,并逐渐由小到大。
㈤嫁接育苗技术
嫁接是用葫芦或南瓜为砧木,西瓜为接穗,培育嫁接苗。嫁接可以防止西瓜土传病害(枯萎病),使大棚连茬西瓜成为可能,提高了植株的耐寒性,在前期较低的温度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从而提早生育期,达到早熟、增产的目的。嫁接在西瓜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中应用较为普遍,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嫁接育苗的关键技术如下:
1、砧木选择。嫁接砧木要求能抗枯萎病及其它病害,砧木和接穗之间亲和力强,不影响西瓜果实品质,嫁接操作方便。嫁接苗前期生长受砧木根系的支配,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种砧木的吸肥性、耐低温性、耐湿性以及前期生长势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应根据栽培目的选择适宜砧木。西瓜的砧木以葫芦属和南瓜属为宜。葫芦砧嫁接亲和力高,品种间无本质上的差别,有稳定的亲和性,嫁接苗生长期间不发生畸形的不亲和株,最常用的是各地菜用的长蒲及当地的地方品种(大蒲、束腰蒲)。南瓜砧的生长势和抗病性好,但与西瓜的亲和力较差,不同种类和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品种嫁接苗生长期间会不同程度地发生不亲和株,所以应选择亲和力强的西瓜专用砧。由于南瓜砧的亲和性较差,故应用较少,有些地区用由日本引进的专用砧新土佐南瓜,也有用黑子南瓜的。南瓜砧嫁接苗结的西瓜,果肉较坚硬,对西瓜果实品质有一定影响。也可采用西瓜共砧嫁接,即以西瓜抗病品种为砧木,如我国台湾省的专用西瓜砧“勇士”,具有抗高温特性,且品质佳,但由于早熟栽培时前期生长缓慢,所以应用不多。
2、嫁接方法
28
⑴顶插接。用刀片削除砧木生长点。用竹签(粗度与接穗下胚轴相近)削成楔形,断面半圆形,先端渐尖。用竹签在砧木切口上戳深约1厘米的孔。剪取接穗,将子叶节向下削成长约1厘米的楔形面。将接穗插入砧木孔中,即成。接穗子叶方向应与砧木一致,利用砧木的子叶承托接穗。嫁接时砧木苗以真叶出现时为宜(南瓜因髓腔出现早,宜小些,葫芦可适当大些),接穗西瓜苗以子叶充分开展为宜。为使砧木和接穗适期相遇,砧木提前5-7天播种,出苗后移植在钵中,于此时播催芽的西瓜种子,7-10天后嫁接。顶插接适用于葫芦砧,砧木和接穗苗应培养下胚轴粗壮的健壮苗,这对提高成活率有直接的关系。该法接穗不带自根,应加强管理,否则易凋萎,影响成活。
⑵靠插接。砧木、接穗苗大小相近。在砧木下胚轴靠近子叶节,用刀片作45°角向下削一刀,深达胚轴的2/5-1/2,长约1厘米,然后在接穗的相应部位向上作45°角斜削一刀,深及胚轴的1/2-2/3,长度相等,将两者切口嵌入,捆扎固定。嫁接后把接穗、砧木同时栽入塑料钵,相距约1厘米,以便成活后切除接穗的根,接口距土面约3厘米避免发生自根。此法接穗西瓜应提前5-10天播种,播于疏松的播种箱内,减少根系的操作。7天后接口愈合后,应切断接穗的根部,10-15天应及时解除捆扎物。该法接口愈合好,成苗长势旺,因接穗带自根,管理方便,成活率高,但操作麻烦,工效低,不适于大面积生产应用。
瓜类嫁接成活的关键是砧木和接穗苗的质量。嫁接要领:一是尽可能使砧木和接穗结合面宽大一些,使连接导管和筛管增多,迅速形成愈伤组织,使砧木和接穗间水分和养分交流,如顶插接砧木孔应深些,接穗削面宽而长些,靠接时削面适当深而不达髓部;二是砧木和接穗结合紧密,如捆扎、加夹时要有一定程度,插接孔大小适当,接穗应插紧。
3、嫁接苗的管理。嫁接苗的管理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成活率,特别是最初5天的管理是成败的关键,应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加速接口愈合及促进幼苗生长。
⑴温度。保持在25℃左右。刚嫁接的苗,白天控制在26-28℃,夜间24-25℃。随着通风增加,温度应逐渐降低,1周后气温白天23-24℃,夜间18-20℃,土温24℃,定植前1周降至13℃-15℃。初时,白天遮光,防止高温,4-5天后采用通风降温,夜间覆盖保温。
⑵湿度。把接穗水分的蒸腾量控制到最小程度,是提高成活率的决定因素。嫁接前1-2天砧苗和接穗要充分浇水,嫁接后要密封管理,使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不必换气。3-4天进入愈合期,一方面要防止接穗凋萎,一方面要逐渐接触外界条件,在清早、傍晚空气湿度高时换气,并逐渐增加通风时间和通风量,10天后按一般苗床管理。
⑶遮光。苗床覆遮阳网或草苫遮光,避免高温和光线直射而引起接穗凋萎,2-3天起在早上、傍晚除去覆盖物,使嫁接苗接受散射光,并逐渐增加见光的时间,1周后只在日中遮光,10天后恢复到一般苗床管理。遮光时间长影响嫁接苗发育,只要嫁接前秧苗茁壮,控制适宜的大小,不过分强调遮光,也不致凋萎而影响成活率。
⑷除萌。砧木子叶节萌发的不定芽应随时切除。除不定芽时应注意防止损伤子叶。砧木的不定芽若未及时除去,会与接穗争夺养分,影响接穗生长和成活。
4、嫁接苗栽培的注意事项。嫁接苗定植后要防止西瓜自根的发生,以免丧失防病效果。要
29
及时除去砧木萌芽,以免影响果实品质。嫁接苗生长旺盛,应适当稀植,减少施肥量,以保证及时坐果。嫁接苗连茬或缩短轮作周期,会增加炭疽病等叶部病害的发生,应注意采用综合防病措施。
五、大棚西瓜栽培技术
㈠大中棚建造
大棚和中棚的区别在于大棚跨度大,棚体较大,中棚相对较小,即中等大的棚,这有别于更小的小棚。一般的概念是大棚跨度在10米以上,长约50米,棚面积600-700平方米;中棚跨度10米以下,通常跨度6-8米,长30-40米,棚面积300平方米左右。实际生产中二者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有时将跨度4米以上的棚统称为大棚或大中棚。大棚和中棚均为南北向的拱形棚,由拱架构成,其上覆盖塑料薄膜,透光、保温,一般无不透明的覆盖物,所以保温性能不及日光温室。
大棚和中棚相比,其性能和效果各有利弊。一般而言,大棚(跨度10米以上)棚体大,保温性能良好,棚高度大,便于操作,但光照分布不均匀,影响通风和降温,结构和施工比较复杂,造价较高。中棚(跨度10米-4米)棚体较小,保温性能较差,但棚内升温快,光照条件较好,便于通风,结构和施工简单,可以利用竹木材料建造。从当前农村经济情况的实际条件出发,中棚更易被农民接受。目前西瓜、甜瓜棚室栽培中,主要采用日光温室和中棚。以下着重介绍中棚的结构和性能。在西瓜生产中群众往往将跨度4米以上的棚称为大棚。为方便起见,下文将跨度4米以上的中棚称文大棚或大中棚。
1、大棚的种类和结构。大棚的结构分竹木结构、水泥预制件结构、钢筋结构等,现介绍常用的几种结构。
⑴单排柱竹木结构大棚。通常跨度4-6米,高1.7米,中间每隔2-3米设1支柱,支柱上端距棚面20厘米处用木杆或竹竿纵向连接,拱架由竹片或细竹竿弯成弧形,两端插入地下,中部用吊柱支撑,吊柱下端固定在纵拉杆上。拱架上盖薄膜,薄膜绷紧四周,埋入土中踩紧。近年来,江苏盐城市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该结构大棚,其与钢架大棚相比优点有:①一次性投资小,便于大面积推广;②便于移动,适应西瓜轮作换茬的要求(见表5.1)。
表5.1 不同结构大棚使用成本比较(2001年) 大棚结构 钢架大棚 青竹大棚
成本 (元/667m) 6500 800 2使用年限 (年) 15 2.5 30
折旧 (元/667m.年) 433.3 3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