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梁海珍局长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赏清清黄河,参观玉皇阁。
5.2.10对外开放
贵德是一个旅游胜地,不仅历史悠久,还有别致的高原景色和自然风光,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各地。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推进贵德经济建设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机遇。为了深化贵德改革开放的力度,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加快贵德经济发展的优惠办法》,给在贵德县境内投资兴办企业者一系列的特殊优惠政策。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所有投资者投资项目的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2.11政府政策指引
近年来,贵德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始终把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旅游业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始终坚持“打基础、创牌子、上效益”的原则,在大力宣传人文景观用独特自然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发黄河两岸旅游资源,增设旅游景点和设施,较好地完善了服务体系。在地方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贵德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资3300万元对境内的玉皇阁、珍珠寺、文昌圣阁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和重建,完成了以服务于旅游为主的温泉宾馆、贵德宾馆、城西饭店和6家定点餐馆的修建和装修,初步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旅游配套设施。通过官方和民间共同协作的方式,贵德每年都在举办“梨花节”、“沐浴节”、“六月会”等文化与物资交流活动。贵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玉皇仙阁为主的古建筑群游览区,以河滨公园、温泉宾馆为主的旅游度假休闲区,以神泉药浴为主的疗养休闲区三条旅游线,具备了集娱乐、商贸、购物、游泳、浴疗、健身康复为
31
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贵德县的旅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旅游热”初步形成。2000年贵德县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旅游城市,并在积极申报国家三星级旅游县。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来此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也日渐显露。仅2000年,接待省内外游客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40万元。
为了推进旅游业的纵深发展,目前贵德县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编制了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充分依托贵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民族风情,风景观光、寻古野营、温泉洗浴、采风问俗等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使之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十五”期间,按照“突出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和适度建设”的六大原则,在确定近期和远期目标后,重点抓好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加快重要景区景点的列发建设,加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继续开辟突出贵德特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广泛开展与省内外特别是西部省区间的合作;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努力开发地方旅游产品,支持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旅游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大贵德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训旅游管理人才及导游人员,绘制贵德导游图,在西宁设立大型宣传广告牌,在贵德黄河北岸建立“天下黄河贵德清”石碑,成立贵德、黄河、温泉三家旅行社,开发旅游产品,合理调整优化旅游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线、两带、三区、四园、六点、八景”的格局。即:开辟黄河古道旅游航运线;建立黄河南北两岸两个开发带;开发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区、黄河古道碧水丹霞三个重点旅游区;建设香柳园、杏花园、桃花园、梨花园四个生态园;创办黄河之窗、水上乐园、沙滩浴场、温泉药水浴、珍稀植物园、垂钓基地六个特色旅游点;维修和恢复“古八景”。 5.2.12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思想及改善的措施
32
为进一步推动贵德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德县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探索推动旅游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载体和新措施,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新发展、新跨越。
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以“大美青海”香港宣传活动、北京市旅游企业洽谈会和兰州市旅游招商会等大型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为平台,大力宣传贵德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树立贵德旅游良好形象。邀请甘肃省中国旅行社等36家大中型旅行社及部分甘肃省新闻媒体进行旅游考察,签订合作协议400余份,为助推贵德县旅游业稳步有序发展注入了新在活力。扎实开展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工作。建立旅游投入机制,实施多渠道筹资,多层次开发,重点实施了6处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设施完备的农家院建设项目。加大对玉皇阁、贵德、文昌宫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强了七彩峰丛地质公园、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少女雕塑和“天下黄河贵德清”石碑设立等旅游开发项目的申报、落实和开发建设工作,为打造全省旅游休闲度假区奠定了基础。
加大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全面实施对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截至目前,对全县的景点、农家院和各大宾馆进行了6次全面清查整顿,检查面达100%。提升贵德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餐饮、住宿行业的服务质量,加快旅游服务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相继举办了导游培训班和全县旅游行业经营业主、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20余名。此外,投资40万元成立了高原江南旅行社。
33
第6章 项目建设区总体开发战略
6.1总体发展战略
针对贵德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保护与整治结合,主要采取保留,改善,修复和拆除相互有机结合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6.1.1总体发展原则
1.延续性原则:贵德保护区保护规划应当在充分研究,分析上层次的各项的规划,并对上层次个规划整合和深化,保证规划的延续性。
2.真实性原则:尊重贵德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原真性,保持村落传统风貌、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所代表的时代产物的识别性,其易于识别的最初品质或特征不被破坏,禁止不以历史性为基础的更改和恢复行为。 3.完整性原则:在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同时,重点保护构成贵德古村落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特色的建筑群落、人文环境和自然特色。 4.整体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护真实历史信息,处理好保护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区与外围协调控制区的关系等。 5.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整治、改善和更新的原则:严格控制保护区被建筑规模,逐步、适度疏导人口,坚持长期整治、坚持小规模的有机整治。
6.“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改善保护区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正确处理保护区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7.可操作性原则:保护规划应当为规划管理服务,重视并加强规划实施计划及措施的制定,成为实施保护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6.1.2总体发展目标
1.恢复历史环境:强调整体保护,而非单体式保护,保护整体空间格局,古城天际轮廓线,以古城为节点的城市轴线空间,从而保护古城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和传统产业间经济发展,保留有价值的原住民居住地,改善其生产与生活环境。
2.整治历史环境: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并保护历史痕迹的同时,艺术的修复已破坏部分,局部做到修旧如旧,挖掘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包括手工艺、
34
节庆、民俗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古城的原真性,避免无特色的商业旅游开发。
3.改善居民生活:加固居民房屋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妥善处理污水排放以及垃圾运输系统等,保护生态环境。 6.2定性定位 6.2.1定性
1.贵德古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省级知名旅游休闲景区; 6.2.2定值
由于是文物,按规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涵,遗址必须得到保护; 由于具有价值遗址应承担城市的旅游开发、文化展示的功能,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贵德应提供休闲和交流空间。
1.址保护;
2.址旅游文化开发; 3.址空间设计;
项目确定从遗址保护、遗址旅游文化开发、遗址空间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把内在的神与外在的形结合考虑,确保遗址空间环境再生。
6.3总体布局及结构 6.3.1总体布局原则 1.恢复景区资源的原真性; 2.保护资源的整体性; 3.新旧协调原则; 4.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5.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原则;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