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氢巴马汀(Tetrahydropalmatine):
延胡索乙素为消旋四氢巴马汀,系叔胺碱,其游离碱C21H25O4N溶点146~148℃,不溶于水,能溶于热乙醇(在冷乙醇中溶解度较小),易溶于氯仿、苯、乙醚中,延胡索乙素的酸性硫酸盐为无色针状结晶,溶点245~246℃,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在热水中较大,其中性硫酸盐为长柱状结晶,熔点220℃,在水中溶解度较酸性硫酸盐为大,其盐酸盐难溶于水。
左旋四氢巴马汀即颅痛定(Rotundine)熔点141~142℃[α]D16-257.5℃(C=1.1氯仿)。本品在华千金藤(Stephania sinica Diels)及圆叶千金藤(S. rotundalour)的块根(山乌龟)中含量较多。
5.黄藤素甲
本品为制备氯化巴马汀的乙醇母液中的少量成分,为季铵碱盐的盐酸盐C26H29O7N2HCl2H2O熔点196~198℃。[α] +273.3°(C=1,乙醇),其还原物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134~186℃[α] +146.6℃(C=1,酸)。
6.黄藤素乙
本品系粗制巴马汀氢化、碱化分去四氯巴马汀后;母液中的微量物质,溶于氯仿。以氯仿一乙醇重结晶得黄色结晶,熔点192~193℃,[α] +233.3℃(C=1,氯仿)。
7.黄藤内酯
本品得自粗氯化巴马汀重结晶进的不溶于水物质中,反复以酒精、丙酮重结晶,得光亮棱状结晶,C27H23O9,熔点273℃,[α] +36.60 ℃(C=1,乙醇)。
8.黄藤甾醇
本品得制备氯化巴马汀的乙醇母液中,分出的少量油层经10%KOH皂化得到的白色针晶,熔点136~137℃,[α] +24.51 ℃(C=1,氯仿)。
三、巴马汀提取及延胡索素制备的方法
巴马汀为季铵生物碱,溶于水和极性大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所以可用甲醇、乙醇或水进行提取。然后通过盐析,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而沉淀,与其它杂质分离。巴马汀是有机碱,尽管它带正电荷,但和水的亲和力仍小于NaCl,NaCl和水的强亲和力,降低了巴马汀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它被“挤”出。
巴马汀盐酸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比盐酸小檗碱略大)可以利用此性质进行分离。
方法:(一)
11
1.流程 2.
2.工艺
(1)浸出:取黄藤粗粉100g,用1%醋酸冷浸(以浸没原料为度,约500ml)1~2天,尼龙布过滤,药渣再加15醋酸冷浸一天,合并滤液(留取1ml作生物碱定性反应)。
(2)盐析、中和:滤液用40%NaOH液调节至pH9同时加入7%精制食盐,即有黄色不溶物析出,80℃保温,使沉淀凝聚,静置,倾出上层清液,用菊形滤纸过滤,得巴马汀游离碱粗品,烘干。
(3)精制:将粗巴马汀,加80%乙醇100ml,加热回流使溶,约十分钟,乘热抽滤,残渣再加少量乙醇同法处理一次,抽滤最后用滴管取乙醇淋洗布氏漏斗上不溶物,合并滤液并向滤液中滴加6N盐酸至PH2放置,即有金黄色针状结晶析出,抽滤,再用乙醇重结晶一次,方法,将氯化巴马汀粗晶置三角烧瓶内,用滴管加入95%乙醇使结晶恰溶解(在水浴上加热),抽滤得澄清液,加塞放置析晶。若滤液在抽滤时已析出结晶,可将它在水溶上加热结晶全溶再加瓶塞放置,这样析出的晶形好。若滤液体积太大,可溶缩至瓶壁边沿略显固体时加塞析晶。母液适当浓缩,又可析出一部分氯化巴马汀。
(4)还原:取氯化巴马汀精制品1g。置50~100ml园底烧瓶中加蒸馏水10ml,浓硫酸0.5ml,锌粉0.7g(工业生产应分批加入锌粉),直火加热保持沸腾,反应4~5小时(反应过程加溶液颜色逐渐变淡直至无色),反应完毕,趁热倾出上层清液,再用蒸馏水少许(1~2ml)稍加热洗涤反应瓶及锌渣1~2次,合并溶液放冷即有延胡索乙素酸性硫酸盐析出。抽滤,取结晶置25ml锥形瓶中,用70%乙醇10ml加热溶解。趁热抽滤,再用少量乙醇(1~2ml)洗涤容器,向热溶液(约60℃)中滴加氨水至PH9,立即析出鳞片状结晶,抽滤,用蒸馏水洗(此处所得结晶加水能否溶解?加氯仿能否溶解?)干燥得延胡素乙素游离碱。烘干。
(5)成盐:称取延胡索乙素游离碱0.5克。置于25毫升锥形瓶(或小烧瓶)中加90%乙醇4毫升,在水浴上加热使溶解,用粗毛细管滴加5%硫酸乙醇液至刚果红试纸呈淡蓝色(PH约5)放冷析晶。将微黄柱状结晶,抽滤干50℃以下干燥,即延胡索乙素中性硫酸盐。可用水重结晶一次,干燥后测熔点。溶点 ℃,得率 。
12
以醋酸水小样提取,一般得率1~2%,用乙醇回流浸取得率3~4%,取黄藤粗粉100g,用95%乙醇回流浸取三、四次合并乙醇至约120ml,即可按(3)精制项下操作,加盐酸得氯化巴马汀。
3.提取工艺说明
(1)黄藤中含有多糖类物质溶于水,往往影响水浸液盐析及中和后的过滤,故宜在静置后先倾泻去大部分澄清液再用布袋过滤收集沉淀,原料药材亦不宜粉碎太细。
(2)氯化巴马汀为金色针状结晶,并有强烈的黄色萤光。四氯巴马汀为先无色片状结晶,不具萤光。因此,反应液的颜色可作为还原终点的判断。还原开始时,反应液为橙黄色,随着还原反应的进行,反应液的色逐渐退去,至淡米色或无色即可作为反应的终点。
(3)四氢巴马汀较易氧化成巴马汀,所以制备过程中应尽快连续操作。
(4)四氢巴马汀的盐酸盐及酸性硫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故一般制成水溶性较大的中性硫酸盐,供配制注射剂使用。
方法二
1. 流程
2.工艺
(1)提取:黄藤粗粉20g,用95%EtOH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乙醇用量为100ml,合并二次醇提取液,浓缩至3~4ml,用吸管转移到5ml小锥形瓶中,放置,析晶,抽滤得巴马汀粗晶。
(2)分离:将巴马汀粗晶用10ml水溶解后,抽滤。不溶物主要为黄藤内酯。滤液滴加 HCl至PH2,再加10%NaCl进行盐析放置,析出黄色不溶物,抽滤得氯化巴马汀粗晶。
(3)精制:用70%EtOH热溶氯化巴马汀粗晶,过滤,滤液析晶,抽滤,得精制氯化巴马汀。干燥称重 克,测溶点 ℃。
(4)氢化:精制氯化巴马汀用50%甲醇溶液,加入因体KBH2约0.2g,直到甲醇液迅速由黄变白或微黄色。滴加HCl至PH2并加热使多余的KBH4分解,再趁热滴加NH4OH使反应液呈碱性,立即析出鳞片状四氢巴马汀粗晶,抽滤得结晶,红外线灯下干燥,再用EtOH-H2O重结晶,得精制四氢巴马汀。干燥称重 克,薄层层析检查纯度。熔点 ℃。
3.巴马汀原位还原反应
13
在硅胶CMC- Na薄层板的起始线上点自制的巴马汀乙醇液,及对照品巴马汀乙醇液及四氢巴马汀乙醇液。然后再在自制的巴马汀的原点加点2%KBH4甲醇液2~3次,吹干,氨缸中饱和后,以CHCl2OH(3:1)展开,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巴马汀Rf值0.4左右,四氢巴马汀Rf值约0.9,进行原位反应的巴马汀如氢化彻底,应和对照品氢巴马汀的Rf值一致,如反应不彻底则出现二个斑点,其Rf值分别与对照品巴马汀及四氢巴马汀一致。
四、黄藤中生成碱的检识:
1.生物碱沉淀反应
取黄藤的15醋酸浸出液每份1ml,置小试管中,分别滴加下列各试剂2~3滴,观察并记录有无沉淀产生及颜色变化。
(1)碘化铋钾试剂
(2)硅钨酸试剂
(3)苦味酸试剂(样品液需调至中性)
(4)鞣酸试剂
2.薄层层析
硅胶-CMC- Na薄层
样品 巴马汀,小檗碱,药根碱,延胡索乙素,制备巴马汀后的母液,盐析后的水母液展开剂氯仿-甲醇(3:1),展开前薄层板先在氨缸中饱和5分钟。
显色 先在紫外灯下观察萤光下观察萤光,然后再喷以改良碘经铋钾试液显色如果用中性或碱性氧化铝薄层,展开剂可用氯仿。
记录:薄层层析图谱。说明各母液中还有什么化合物。
五、主要提取成分的理化性质:
1.氯化巴马汀:
Mp 209~20℃(分解)
UV λMeOH max nm:224,265-273,337-347,430
λMeOH min nm:249,302,377
IR V KBr maxcm-1:2940,1600,1510,1450,1362,1329,1270,1230,1215,1190,1135,1105,1062,
14
1017, 905, 902,882,869,807
NMR (CF3COOH)3: 3.97(3H,S,OCH3); 4.03(3H,S,OCH3); 4.09(3H,S,OCH3);4.23(3H,S,OCH3); 3.26(2H,t,C5-H); 4.39(2H,t,C6-H); 6.96(1H,S,Ar-H);7.54(1H,S,Ar-H); 7.94(2H,S,Ar-H); 8.44(1H,S,C13-H); 9.51(1H,S,C3-H)
2.消旋四氢巴马汀:
mp 149℃
UV λMeOH max(10ge):232(3.835)
IR V KBr maxcm-1 2935,2915,2320,2780,2715,1605,1505,1487,1448,1420,1335,1352,1300,1266,1248,1220,1204,1135,1100,1075,1020,950,352,890,700
NMR(CDCl3)2: 3.32(12H,S,43OCH3);3.54,4.22(2H,ABq,J=16Hz C3-H);6.58(1H,S,Ar-H),
6.70(1H,S,Ar-H);6.75,6.94(2H,ABq,J=8Hz,Ar-H)
3.巴马汀:
MS m/e 353(M+1),337,332,307
实验四 虎杖中游离羟基蒽醌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cus pidatum siedet Zucc)的根及根茎。别名阴阳莲,花斑竹。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利尿通淋、祛痰、止咳、通经等。主要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淋浊带下、经闭、烫伤。
虎杖中含有较多的羟基蒽醌类成分及二苯乙烯类成分。其中主要有大黄素、大黄、大黄素-6-甲醚、大黄素3-D-葡萄糖苷及β-谷甾醇、鞣质等。虎杖得主要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病毒及镇咳平喘、常用来治疗急性炎症、烧烫伤、肝炎、气管炎等。
一、虎杖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