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高一记叙文写作课(特级教师程翔)(7)

2025-10-18

1. 作者视角 2. 刘邦视角 3. 张良视角 4. 樊哙视角 5. 项羽视角 6. 范增视角 7. 项伯视角 8. 项庄视角 (学生讨论)

二、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不适合做视角的。有的同学说,项庄不合适,我同意。还有吗?范增。为什么?因为在范增看来,刘邦不是“脱险”,而是“逃脱”。作文题目用“脱险”一词,显然带有感情色彩,是站在刘邦一边的,希望刘邦脱险。这样,项羽也不适合做视角。 模块考试时,很多同学用了“我刘邦”这样的视角,合适吗?不合适,因为题目是“刘邦鸿门脱险记”。这就很明确了,剩下了三个:

张良视角 樊哙视角 项伯视角

这三个都希望刘邦脱险,用来做视角当然可以。但是有一个人是有突出问题的,谁呀?樊哙,对了。因为有很多事情樊哙是不知道的,用他做视角,文章不好写。这样就剩下两个了:

张良视角 项伯视角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们想用哪一个呢? (学生兴致很高,讨论很热烈)

全班五个组代表发言,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项伯视角。这当然可以,但问题也就来了:选项伯做视角,很容易写偏,把项伯写成投靠刘邦,写成项伯希望项羽失败。这符合当时的实情吗?不符合。项伯最后归顺刘邦,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在《鸿门宴》一文中,项伯基本上是站在项羽一边的。他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可见,项伯实实在在替项羽考虑。只要把握好了这一点,用项伯作叙述视角是很好的。至于用张良做视角,几乎等于用作者视角,写起来比较容易。由此可见,用项伯做,最能出新意。一旦用项伯做视角,周荃作文中的有些内容就要删掉,有些内容就要增加。谁愿意尝试一下?

(有同学表示愿意尝试一下)

作为老师,我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特别是周荃同学。

同学们,考试的时候,估计有的同学看到这个写作题目,心里会说:“这个程老师,真讨厌,出这样的题目,怎么写呀?”有这样想法的同学举手。还真有。现在呢?不觉得我讨厌了吧?同学们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了。叙事是一门学问,掌握了它,就能写好记叙文。

下课。

31

第五课时

一、本节课学习叙事中的景物描写。

叙事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分为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场景描写,其作用是: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渲染、衬托人物的感情和心境。3.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例文举隅。

1.《孔乙己》2.《祝福》3.《最后一课》4.《散步》5.《第二次考试》6.《故乡》7.《黎明的通知》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9.《荆轲刺秦王》

三、联系我们的写作。

9.《氓》10.《采薇》11. 《刘邦鸿门脱险记》

第六课时

一、景物描写片段练习

选取《氓》中第四小节作为基点,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有景物描写。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训练的重点是叙事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要在叙事和景物描写之间建立联系,让景物描写更好地服务于叙事,有利于描写人物和情节。注意时间、空间的安排。

二、当堂完成。上交。

第七课时

一、景物描写片段练习

选取《采薇》中第六小节作为基点,适当展开联想和想。突出景物描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训练的重点是叙事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要在叙事和景物描写之间建立联系,让景物描写更好地服务于叙事,有利于描写人物和情节。注意时间、空间的安排。

二、当堂完成。上交。

32

第八课时

作文讲评

一、存在问题:1.没有突出景物描写;

2.叙事内容变成了心理描写; 3.过度想象;

4.求全求多,不是片断描写。

问题举例:

1.?可他呢!在我生完孩子后陆续纳了好几房小妾,夜夜笙歌,渐渐不务正业。

我好言相劝,他非但不听,还对我大打出手,一纸休书将我赶出家门。? 2.她叹了口气,回屋看了眼熟睡的孩子,她想,算了,只要他回来,一切就算了。 3.采用书信形式:致复关的一封信。

4.想着自己那年出嫁,也经过这浩浩汤汤的淇水,那时自己,还不到二十岁,人长得漂亮,村中的小伙子哪个不愿意娶自己?

5.她知道,他变心了,一切都结束了,他看着镜中的自己,体形发胖了,脸上出现了斑点,肌肤已然没有了光彩,她已不再是那个青春清秀水灵的少女了。

6.一个大浪打来,马车布幔尽湿。老马一滑,前腿跪倒,少妇被甩下马车,车中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少妇全身湿透,却挣扎着爬起来,一把扯下布幔,从车中抱出一个布包——这原来是一个襁褓,裹着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她的眼泪又下来了。

以上这些例子,共同的问题是想象过分,超越了文本。

二、也有写得比较好的。请看下面的例文: 1.正是桑叶落的时候,枯萎褶皱的桑叶冷清地从树上飘落,犹似我的境遇。车上,风刮得紧。我无法忍住伤心之情,泪眼朦胧。满心委屈,无处倾诉。自从我嫁到他家,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呀!我何曾抱怨?哪个劳苦活儿不是我干的?早起晚睡,尽心尽力,毫无怨言,指望与他白头到老,可现在呢? 车下传来了水声,水花打湿了车的布幔。当初,他笑嘻嘻地来接我,我满心欢喜地跟他走。一起渡过淇水,那时水声欢快,我心幸福。可现在,重过淇水,谁知这般凄凉!(朱宇坤)

2.淇水的浪一波一波地打过来,飞溅在车上,湿透了车幔。她的眼里含着泪水,往事一幕一幕浮现眼前:当年,她与他渡过淇水,热恋中的他们,觉得浪花在歌唱。后来,她嫁给了他,但生活并不如意。生活的贫苦,丈夫的背叛,她不禁问自己: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她四下一望,淇水茫茫,她不知何去何从……(赵之韵)

3.转眼间,又是一个秋天,那曾青葱的桑叶被抛落在地。车窗外,还是那汤汤的淇水。几年前,她带着羞涩,在花样年华里嫁给了他。现在呢,她被抛弃了,就像一片落地的桑叶。她勤俭持家,受尽劳苦,无怨无悔,为何到头来受伤的是她?想着想着,泪水滴落在淇水中,分不清哪是淇水,哪是泪水。淇水打湿了车幔,她的心伤透千次。罢了,让那幸福和痛苦交织的往事随着江水逝去吧……(高迪)

4.她坐在车中,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她只能去听。那萧瑟而悉索的声音,不时夹杂着沙尘击打着车帷。她听见了,想:车外该是秋风掠过平滩,卷得枯黄的桑叶满天飞舞罢。正想着,忽地又听见了哗哗的水声。哦,还是那条淇水。她当年送他时,到过这里。水波细腻,秋风轻柔。后来,他的马车来了,迎娶她了。那时的淇水,水声如歌,清越优美,如甜甜的笑声。

33

往事如烟。而今,车轮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车幔吧,也伤透了她的心。她掀开了帷帐:淇水茫茫,只见秋风中萧索的远山……(张钊)

三、第二个片断描写中过分描写的现象基本没有,好的片段描写很多。下面展示几段: 1.一阵冰冷的风挟着雪花打在他脸上,回家的路到处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着,卷着白雪,无情地击打在他单薄的衣衫上。道旁立着几棵干枯的杨柳树干。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离开家乡时的情景:春日的暖阳柔柔的洒在大地上,道旁的杨柳随着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着枝条。他的心同那柳丝一样依依不舍。那站在门口的年迈的母亲,亦渐渐远了,远了……又一阵冰冷的风挟着雪花打在他脸上他的思绪回到现实。眼前的路泥泞不堪,他艰难吃力地走着,走着,又饥又渴,虽然快到故乡,可心里越发悲伤:他想到了年迈的父母,想到了那破旧的草屋……(安小娟)

2.我拖着伤残的腿,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上飘着雪花,落到地上,一片湿滑。路边的杨柳枯了,北风吹着,不停摇晃。遥想当年出征时,母亲送我出了家门,那路旁的柳树随着春风飘舞着,母亲的泪水随风吹落在我的心中。如今我回来了,我却不是以前的我了……我盼望着回乡,又害怕回乡。我怕见到那物是人非的场景。身上的伤疤总会愈合,可心中伤疤永远难以抚平啊!(林绿珂)

3.一个老兵,走在大雪纷飞的路上,又渴又饿。他抬眼看去,路旁有几棵枯柳。那年春天,在这郁郁葱葱的柳树下,他告别亲人踏上了茫茫征途,那随风而舞的柳丝像一只温柔的手牵着他的心,依依不舍。现在,他又来到了这柳树下,光秃的树枝上落满了洁白的雪,像一匹白布警示着他。他心中一紧:他忐忑不安,害怕家中的亲人已不在……他的脚步变得艰难,沉重,呼吸变得急促,心中的悲凉像一把厚重的锁,锁住了他的心,锁住了他的脚步。(詹泽玉)

4.归途漫漫,大雪纷飞,告别了战友,我孤身一人,忍受着饥渴,走在冰天雪地中。前方,那是我的家乡。当年我离开家乡,他上戍边的征途,当时杨柳刚泛出一些新绿,柳枝随风招摇,仿佛在为我送行。如今,我走在回乡的路上,想到离我越来越近家乡,心中充满了期待,同时又充满了悲伤。老母亲还好吗?妻子还好吗?他们大概也像我思念他们一样牵挂着我吧!我在这茫茫雪原中,愈加感到沧桑和悲伤了——岁月啊,像一把无情的利剑,在我的心上刻下了无法抚平的创伤。(辛苑)

四、同学们看了以上精彩的片段描写,能体会到写好这两个片段必须做到什么呢?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时间和空间; 2.处理好人称;

3.把景物描写放在叙事的情节之中,使描写成为故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具有牵挂后连的作用;

4.景物描写要烘托人物情感,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5.适度想象。

《氓》中被弃的女子重过淇水,此前关于她的故事是在前三节中体现出来的,扩展时可以用一用,但此节后面还没有发生的故事,是不可以写的。时间和空间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本段的景物描写,可写的内容有:桑叶、淇水和车帷。心理描写可以写的是:女子对丈夫的谴责。此时的女子感情上受到了极大伤害,委屈、悲愤、谴责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一定要写出来。在表现这些复杂感情时,要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悲凉的氛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表面写秋风扫落叶,却暗示了女子被弃的遭遇;?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34

表面写水波浩渺、水湿车帷,却也暗示了女子悲情满怀和泪水沾衣的情景。这样,被弃女子重过淇水的情与景就构成了《氓》故事情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情与景就融为一体了,客观景物上就染上了一层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效果,这就是写景为叙事服务。

《采薇》第六小节是全诗的末段,它在叙事的时空上跨度较大。可以写这个士兵从出征到回乡的全过程,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但是,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都写,一定要立足于第六小节。比如,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如何勇敢作战完全可以不涉及,因为全诗突出的是“归”,是思乡,可以结合“曰归曰归”“忧心烈烈”的句子来强化士兵思乡心切。到了第六小节,士兵终于踏上归途。这就到了把前面的故事与第六小节结合起来的时候了,这是叙事作品中缝合的艺术。一个“昔”,一个“今”,既有时间跨度,更有景物的变化,是叙事和景物描写的重点。但是对“昔”的内容最好采用回忆的方式来写,不要直接叙述;对“今”的内容要直接写,从而形成今昔对比。这一点与《氓》女子重过淇水相类似。场景描写中既有大雪纷飞、道路泥泞,也有杨柳依依,其人相送。这些场景表现的不是欢快的心情,而是忧伤的心情。心理描写有饥渴难耐,有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感情。

第九课时

本节课学习叙事结构。 一、什么是文章结构?

有人说,结构就是作者的思路。这个说法不太恰当。因为思路是主观的。写作单凭主观是不行的。比如说写我们的校园,你必须尊重它的客观事实。但是,不同的作者,笔下的校园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文章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性结合的产物。就是说,文章结构要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秩序,但又不是简单的照抄和复制。作者必然根据需要,对文章内容做出主观的组织和安排。或者说,文章结构不能不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路。

二、对结构的基本要求

1.完整性;2.连贯性;3.严密性;4.灵活性。

《荷塘月色》结构的完整性是很典型的:

家 小煤屑路 荷塘 江南采莲 回转

《故都的秋》结构的连贯性是很典型的:

秋槐 秋蝉 秋雨

《囚绿记》的严密性是很典型的:

35


北京101中学高一记叙文写作课(特级教师程翔)(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