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长宁县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环卫设施匮乏,村域公路等级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农民生活亟待改善
目前,长宁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四类,即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和村委会,且存在设备配备和人员不足等问题;而且长宁作为山区县,农民多为散居,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很大,使得农村居民利用不便,特别是不少农村孩子需要步行1个小时以上去学校就学。 (五)村庄建设缺乏特色,景观风貌尚待打造
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卫生差,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村庄建设步伐也较为缓慢,多数散居的村庄房屋较为陈破。在公路沿线或附近的聚居区,新建的农房未挖掘当地特色,建筑风格未予统一,外墙色彩也各行其是,景观风貌混杂,亟需加强对当地文化和建筑特色元素的挖掘和提前整理,打造富有长宁特色的农村新貌。
第三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宏观背景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宜宾市长宁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说明书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农发[2006]2号)和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微观背景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促进新村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宜宾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市实施“千村春风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以设施配套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区域特色,注重保持鲜明的的
地域特征和文化,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新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新村特色风貌的打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应当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和群众利益,采用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
11
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3、《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川委发[2007]2号);
4、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文件;
5、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办〔2010〕22号);
6、《四川省县域新村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川建村镇发〔2011〕245号); 7、《宜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草案(2006—2020)》; 8、《长宁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9、《长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长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 11、长宁县各乡镇总体规划;
12、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地方相关规划和建议。 四、规划原则
1、坚持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原则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制定到2020年覆盖长宁县域的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统筹推进村落民居建设、基础
宜宾市长宁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说明书 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并与长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建设良性互动。
2、坚持统筹城乡、成片推进的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结合特色产业成片推进,完善新村各项设施配套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互动融合,让村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按照长宁县自然条件及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结合经济水平、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强化分类指导,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和景观风貌,不搞“一刀切”。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充分体现新村总体规划的综合性和指导性,统筹兼顾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及综合配套的要求,协调处理好示范村与一般村的关系、聚居与散居的关系、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县域农村整体可持续发展。
5、坚持立足当前、注重长远的原则
根据长宁县经济发展的水平,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着重把资源要素投入到有利于民生改善的领域,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同时,注重长远的规划控制,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为未来新村发展建设预留足够的空间。
6、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12
科学制定新村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阶段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7、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以“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强化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中的引导作用,调动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激发和调动农民和业主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配套设施完善原则
加快和完善县域、新村主要聚居点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同时建设过程中要求规模适当、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
9、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聚居点布局,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
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变。 五、建设目标
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围绕“一中心、一前沿、四基地”建设,即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四川南向与云南周边区域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能源基地、建材基地、煤化工基地、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坚持工业反哺农
宜宾市长宁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说明书 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规划先行、设施突破、产业支撑、民生为本,把长宁县农村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落民居特色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的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实现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通电、通路、供水全覆盖。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020年县域规划总人口为46万人。全县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100%;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控制在8%以下。
长宁县经济发展水平预测表
指 标 2010年 2020年 年均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61.81 250.0 15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4.07 32.5 8.6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30.57 122.5 16.6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7.18 95.0 18.0 三次产业比 22.8:49.5:27.2 13:49:38 — 人均农村居民纯收入(元/人) 5921 24355 15.0 2、全面小康主要目标
长宁县农村全面小康主要目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20年 国家小康 现状值 目标值 标准值 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5921 24355 ≥6000 2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5.63 100 ≥90 3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54 65 ≥60 4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率 人 3.6 4.7 ≥4 5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 8 9.5 ≥9 6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46 50 ≥25 7 钢混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 % 58 100 ≥95 8 农村道路硬化比例 % 45.42 90 ≥80
13
9 农户饮用自来水的比例 % 40 85 ≥80 10 农户使用清洁能源的比例 % 48 85 ≥70 11 农户享有卫生厕所的比例 % 65.2 90 ≥70 12 电话普及率 % 60 85 ≥80 13 农村住户彩电普及率 % 55 100 ≥98 14 农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 % 13 30 ≥20 15 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5 10 ≥7 16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53.48 38 ≤40 17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立方米 1700 1400 ≤1500 18 森林覆盖率 % 51.57 58 ≥23
3、新村建设发展目标
规划2020年,按照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基本完成县域内新村(聚居点)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4、新村土地整理目标
规划2020年,规划新村人均用地规模按75平方米控制,人均宅基地面积按30平方米控制。扩建型新村中保留与原宅基地重建人均用地指标不变,退宅还耕土地整理规模为700.98公顷。 六、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11—2020年。 七、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为长宁县域行政管辖范围,面积为1000.2平方公里。
第四章 上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点
宜宾市长宁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9年,宜宾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编制了《宜宾市长宁县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相关规划要点如下: 一、发展总目标
根据国家、省、市的发展战略,结合长宁县的的基础和条件,确定其总体发展目标位:
到2020年,把长宁县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富实效、生态环境更
加改善的全国生态经济强县。 二、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转化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品牌,构建低碳、低耗、生态、环保的新型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强力建设生态环保工业经济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养生休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努力建设全国生态经济强县。 (一)农业发展规划
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推进特色农业集约化。
1、建设优质专用粮油基地。在县域北部、中部地区建设优质稻、专用糯稻、专用红粮、优质油菜基地;在县域南部的龙头、双河、富兴以及北部梅白、下长等乡镇建设专用红苕基地。
14
2、建设优质果品基地。围绕全市百里优质水果产业带建设,在北部下长、开佛、古河、梅白、长宁镇等重点区域建设优质甜橙基地。在古河、开佛佛来山区域建设优质甜梨基地;围绕全市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在富兴、龙头、硐底建成优质干果基地。
3、建设现代畜禽基地。在南部山区的梅硐、双河、硐底、龙头、富兴等乡镇建设草食性牲畜生产基地;在中部和北部粮食生产区建设生猪规模生产基地;在中、北部地区大力发展水禽养殖基地。
4、建设林业基地。在竹海、铜锣、富兴、梅硐等乡镇重点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和竹荪基地。
5、建设现代烤烟基地。在双河、龙头、硐底、铜鼓、三元、老翁、富兴等乡镇建设现代烤烟基地。 (二)工业发展规划
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把握川南经济区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加快平台构筑,建设生态环保经济开发区;以新型材料产业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醋酸纤维产业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世界醋酸纤维基地、西部盐化工基地、西部竹加工产业基地;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开发盐卤、竹类、石灰石、白云石等优势资源。
1、战略思路
(1)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和巩固提高现有醋酸纤维素、造纸、玻璃、建材、机械、盐化、竹制品、食品等工业门类,精心构筑和拓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努力用先进的高新技术集中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
宜宾市长宁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说明书 大,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产业,积极争创名牌,形成以高新工业发展集中地带带动和辐射区域性工业经济的发展。
(2)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拓展和延伸产业链。紧紧围绕优势资源的开发,重点发展和提升以盐、石灰石、白云石为主的开采加工业;以水泥、水泥制品、机制砖和竹制品为主的建材加工业;以玻璃包装、竹类包装、纸品包装为重点的包装业。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就业增长提供增量空间。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加大对宜宾市区产业转移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至二个大中型工业项目。
(4)大力发展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业,增添全县工业发展后续动力。要紧紧依托全县农业资源优势,通过经合组织、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公司+农户”等形式,在旅游食品、红绿茶、畜牧产品等优势产业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产业走“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的路子,努力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2、重点工业区布局
坚持把工业相对集中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发展两条工业发展轴线。一是以沿江长路从长宁镇北部宋家坝到下长工业集中区的长下工业发展轴,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承接宜宾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县内生态旅游区产业转移。二是以沿硐浑路和古高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