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电子教案(3)

2025-10-19

代入式(2-17)得 n??2?Vi?1n2i??2

???Vi?1n2in?1 (2-18)

2贝塞尔(Bessel)公式 s?1n?xi?x? ?n?1i?1 s2是方差?2的无偏估计,但s并不是标准差?的无偏估计。vi?xi?x。为残余误差,简称残差。式(2-18)称为贝塞尔(Bessel)公式,根据此式可由残余误差求得单次测量的标准差的估计值。 评定单次测量不可靠性的参数还有或然误差?和平均误差?,用残余误差表示:

??23?Vi?1n2in?1 (2-19)

4 ??5(二)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

?Vi?1n2in?1 (2-20)

如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量值做多组重复的系列测量,每一列测量都有一个算术平均值,由于随机误差,

???各列的算术平均值也不相同。围绕真值有一定的分散,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x则表征各列x分散性的参

数。

???已知: ?xl1?l2??ln

n1????2?取方差: D?? 参考(2-12) xD?l1??D?l2???D?ln????n因为 D?l1??D?l2???D?ln??D?l?

????故有 D??x所以 ??x???211nDl?D?l? ??n2n (?见(2-5)式)

2?2n ????x??n (2-21)

结论:在n次等精度测量列中,????x为单次测量标准差?的

11

1。 n????x与n的关系:?一定时,当n?10,????x减少缓慢。另外,当n愈大时,测量条件越难以恒定,从

而带来新的误差。所以取n?10较为合适。

或然误差: R?0.6745??x???

平均误差: T?0.7979??x???22?? (2-22) ??x????33nn44?? (2-23) ??x????55nn?nnV22i?Vi用残差V2i?1i表示: R?3n?n?1? (2-24) ??4i?15n?n?1? [例2-4] 略

(三)标准差?的其他算法

1、别捷尔斯法(Peters)

n2i?n?2in由Beseel公式 ???V2?i?1n?1??i?1??nnn 2i?Vi i?1n?1?i?1nn

??ni??Vin?1 i?1i?1ni ????i?11n则平均误差为:n?n?n?1??Vi

i?1由式(2-6)得 ??10.7979??1.253?

niPeters公式: ??1.253?Vi?1n?n?1? ni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V?1???x?n?1.253?in?n?1? [例2-5] 略

2、极差法(简便)

Beseel、Peters公式均需先求???x,再求Vi,后求?。复杂。?n?xmax?xmin (两者从服从正态分布的x1?xn中选出。)

12

2-25)

2-26)

2-27)

2-28) ( ( ( (根据极差的分布函数,可求出极差的数学期望E??n??dn? (2-29) 因为 E???n?dn??n??,故可得的无偏估计值 (2-30) ??????dn?式中dn的数值见表2-4(略)(见?18) [例2-6]略

3、最大误差法

真值已知,选取随机误差?imax,当服从正态分布。 ( ?i???imaxKnmaxmax=|真值—测量值| ) (2-31)

真值未知,选取残余误差Vi,当服从正态分布。

??ViKmax'n (Vimax?xi????x ) (2-32)

11和'见表?19表2-5 KnKn[例2-7、2-8]略 以上四种方法Beseel最佳。

? [例] 对某量测得数据7.7,7.7,7.5,7.7,7.7,7.7,7.9,7.6,7.7,7.8,7.9, 试分别用贝塞尔公式、极差法、最大误差法估计其测量标准差及其标准差的相对标准差。 解:(1) 用贝塞尔公式估算 x?1122 x??7.72s?x?x?0.136 ????iinn?1 s?0.136?0.37

?(s)s?1?0.23

2(n?1)查表,并插值计算 , (2) 用极差法估算

?(s)s?0.26?1?(0.26?0.17)?0.25 10 xmax?7.9,xmin?7.5,n?11,?11?7.9?7.5?0.4

查表,得 d11?3.17 c11?0.25 故 s?(3)用最大误差法估算

真值x0未知,计算最大残差 ?imax?11d11?0.4?(s)?0.13 ?c11?0.25 3.17s??3?0.22

??0.57??(0.57?0.51)?0.56 查表,插值计算得 1k11

13

15故 s?1?i?k11max?0.56?0.22?0.13

?(s)s?0.27?1(0.?27100.?23) 0.266五、测量的极限误差

测量的极限误差是极端误差,测量结果(单次测量或测量列的???的误差不超过该极限误差的概率为P,x)并使?1?P?可予忽略。 (一)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limx

随机误差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相当于全部误差出现的概率。即 而随机误差在??至??范围内的概率密度为

1?2??22?2????e??22?2d??1

1P??????2?????e??22?22d???2???0e?d? (2-33)

引入新的变量t t?经变换,上式成为 P??????,??t? ?2?2??e02t?t22dt?2??t?

??t??12??t0 e?t2dt (2-34)

式(2-34)为概率积分,不同t的??t?值可由附录表1查出。

x (二)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lim??????算术平均值误差:????x?x?L0

当多个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误差????xi?i?1,2?N?为正态分布,同样可得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lim???x????t??xx的表达式: ?lim? ?? (2-37)???式中,t?3,为置信系数;???? ?? (2-38)xx为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limx??3??当测量列的测量次数较少时,应按“学生氏”分布或称t分布计算。即

????ta??xx ?lim??? (2-39)

式中ta—置信系数,由给定的置信概率P?1?a和自由度V?n?1来确定,具体数值将附表3(t分布表),

a为超出误差的概率(称显著度或显著水平)常取a?0.01,0.02,0.05。n为测量次数。

对同一测量列,按正态分布和t分布分别计算,即使置信概率的取值相同,但由于置信系数不同,求出的

14

?lim???x也不同。

[例2-9] 对某量进行6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

802.40 802.50 802.38 802.48 802.42 802.46 求???x x和?lim???解: ???x??li?16i6?802.44 ???Vi?162i6?1?0.047 ??x????n?0.047?0.01 96因测量次数较少,应按t分布求?lim???x,已知V?n?1?5,取a=0.01,由附表3查出ta?4.03。

????ta??xx所以?lim?????4.03?0.019??0.076

若按正态分布计算,??0.01,相应P?1???0.99,由附录表1查得t?2.60,则算术平均值的极限

????t??xx误差为 ?lim?????2.60?0.019??0.049

由此可见,当测量次数较少时,两种分布计算的结果显然不同。

第二节系统误差

教学重点和难点:

?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 系统误差的特征 ? 系统误差的发现 ? 系统误差的统计检验

? 系统误差减少和消除的方法

一、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不变的或按确定规律变换的因数所造成,这些误差因数是可以掌握的。

(1)测量装置的因素:仪器设计原理的缺陷,如齿轮杠杆测微仪直线位移和转角不成比例的误差;仪器制造和安装的不正确,如标尺的刻度误差、刻度盘和指针的安装偏心、仪器导轨的误差;计量校准后发现的偏差,如标准环规的直径偏差。

(2)测量环境的因素:测量时的实际温度对标准温度的偏差,对测量结果可以按确定规律修正的误差等等

(3)测量方法的因素:采用近似的测量方法或近似的计算公式等所引起的误差;

(4)测量人员的因素:由于测量者固有的测量习性,如读出刻度上读数时,习惯于偏于某一个方向,记录动态测量数据时总有一个滞后的倾向等。

二、系统误差的特征

系统误差特征是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误差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a) 无补偿性:影响算术平均值的估计

(b) 可变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结果分散性的估计

(1)不变系统误差: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误差大小和符号均固定不变的。

15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电子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播稿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