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解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三)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二、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 (4)劳动;(5)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法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实际锻炼法
它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实际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与评价。 (四)陶冶法
它是只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1)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的学生、生活环境;团结向上、民主平等的班风、校风;清洁、舒适、雅静的家庭学习、生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五)表扬与批评处分法
它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 用品德评价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学者柯尔柏格进一步深化的。 (二)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三)社会模仿模式。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l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二、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
(二)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马卡连柯
(三)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四)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日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式 一、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
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或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班主任的颂导影响力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三)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