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活动包括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区分两类活动的标准是活动的主体作用于活动的客体有没有引起客体的变化。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领导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动机
2.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概念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
实验法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 备课
(一)做好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方法:整体把握法、单元教学法、单篇钻研法、教例收集法、专题比较法、立体展现法)
(2)了解学生;(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自我介绍法、总结法) (3)考虑教法。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2.课的结构
综合课:第一,组织教学。第二,检查复习。第三,掌握新知识。 第四,巩固新知识。 第五,布置课外作业。
单一课:新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考试课等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5)气氛积极。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了解)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 (2)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4)对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
四、课外辅导 (了解)
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说来,这些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及时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了解学生独立作业和自学的情况和学习条件。第三,查明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与家长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是做好对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辅导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优秀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拓展学习的深度、难度。第二,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检查方式:考查、考试 (二)试题类型 :主观题、客观题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在对测验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后,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难度是指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的区分程度。 (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