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6)

2025-10-01

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测验分数、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学习行为和优劣或价值做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一)个别教学制

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主要表现在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理论脱离实践。 (三)分组教学制

1.分组教学制的发展演变 (了解)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排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来编组进行教学。内部分组也分为两种形式.即根据学习内容和){标进行的分组和根据不同教学方法和媒体进行的分组。 2.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 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第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却要按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第二,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被分到所谓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所谓慢班或普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第四,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后在全国推广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并制订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各种实际活动,并检查工作结果,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特于l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阶设。它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作业室按学科性质设置教学用具,由l~2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习内容由老师按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签订每月的“学习合同”,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做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学生与教师、同学研究讨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学生履行当月“学习合同”,并经过考试及格后才能与老师续签下个月的合同;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进度记载在学习手册上。每天上午9点15分至l3点为学习时间,下午为游戏时间。 第三节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2)可操作性;(3)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内容型策略

内容型策略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所形成的教学策略。 分为: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 (二)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分为以下三类:即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和小组教/学形式。

而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则将形式型策略 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三)方法型策略 (四)综合型策略 第四节 说课

说课的原则:理论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说课的内容: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级影响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要求 (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要求 三、德育内容

(一)选择德育的内容的依据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2)学生的年龄特征。(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 2、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2对象的有限性。(3)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韵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五)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二)疏导原则


2024年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高校播音主持教育现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