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民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三、学校文化
(一)分类:校园显性文化、校园隐形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洛克“白板说”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一、遗传
1.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l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简而言之,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