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21.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类比的方面来论证,即以人死和绳断总会从一个地方开始来比喻城陷的情形,从而说明了城从许远所守的地方现被攻破,根本不能说明许远没有尽力。 22.请理解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3
诟:辱骂。 绝:断。 尤:归罪。 卓卓:特异貌。
23.清将“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译成现代汉语。 将绳子拉断,肯定有一个地方先断开。 (二)阅读《氓》中的两段诗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4.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说:同“脱”解脱。 徂:往,指嫁往男家。 汤汤:水盛貌。 渐:浸湿。
25.选出上面两节诗中的比兴句,并分析其比兴意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喻女子部可为爱情所迷;“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26.从这两节诗中选出相应诗句说明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社会原因和遭丈夫遗弃的直接原因。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的社会原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的“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7.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了:终了,完结。
雕栏玉砌:带雕饰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南朝故国的宫苑。 朱颜:年轻时特有的红润的脸色。 几多:多少。
28.这首词中有哪些借景抒情的句子,其表达效果如何?
这首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密切融合,所有景物描写都带有感情色彩。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本来都是美好的景物,但这些美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中却成为反面的刺激,使他想起故国美好的时日,因而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愉悦,而是无可奈何的感伤。 29.这首词哪句是比喻句,表达效果如何?
这首词的末尾两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比喻忧愁的千古名句。忧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但作者将之比作一江东去的春水,滚滚而去,连绵不绝,使这种抽象的东西有了可感知的形象,使读者受到直接的感染。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0.在这段文字中,诗人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示对康桥的眷恋?
金柳 新娘 艳影 荡漾 青荇 招摇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 沉淀 31.结合这段文字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这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 32.“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表现了什么意境? 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二)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我匆匆地来,也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对这园中的花树垂泪??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 ??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驱散了我的离愁??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3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展示的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各指的是什么?
一是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封建家庭礼教和孝道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这是一条扼杀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另一条是作者自己勇敢走出来的、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的光明和希望之路。 34.作者重回故里和离开故地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作者重回故里,原本是兴奋、高兴的。他本乡寻觅遥远的旧梦。但所目睹的一切令他感到痛苦:封建旧家庭的衰亡、故宅早已物是人非、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在故居里找寻不到旧日的梦,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因此作者带着失望和伤感离开了故里,离开了旧家,踏上走向广大世界的道路,作者心情很快由悲转喜。 35.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心情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表现了他的叛逆和追求精神。 (三)阅读《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6.“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市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的歌唱对象的描述。 37.诗中“鸟”的歌唱对象是什么? 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38.歌唱对象与诗歌的主题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