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评价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贴近度 工作岗位评价 理论知识结合度 技能训练的时效性 毕业设计题目的结合度 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 实习工作态度表现 工作过程评价 业务操作能力表现 实习手册完成度 作品(产品)制作或方案策划 实习成果的评定 竞赛或评比中获得荣誉 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答辩 加分项 减分项 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参与技术解决 不服从管理、发生责任事故、严重违纪 分数比重(%) 5 5 10 5 10 10 10 5 10 10 10 10 0~10% 10~20% 6.4.2 学院与企业共同合作参与考核评价
企业对实习学生视为岗位职工,采用同一标准严格管理,统一考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才能加快社会人的转变。企业按员工的考核方式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现场考核等内容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学院则根据学生的实习手册、总结、获得的技能等级、遵守学院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6.4.3 企业实习手册和答辩
根据实习工作性质的不同,编制了实习手册,要求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包括岗位基本情况、考勤、薪酬、工作周记、业务报告、成果记录等各方面内容,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材料审核后,进入答辩阶段,有岗位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25
6.4.4 实施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并完善实习评价工作,在实践中除了把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业成绩外,还实施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由院企双方共同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工学结合教育实习证书”,以此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增强评价过程的严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6.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一方面,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学院定期向实习单位发放实习学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反映和评价,分析学生的就业走向,并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或学院反映,使学院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形式,注重将企业内部岗位技能需要与社会职业技能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可满足企业管理岗位对学生技能素质的需要,还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了更广的选择空间。
26
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7. 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工程师培养要求,需要精简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适当增设人文社科、管理技术类知识,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体系。汽车服务工程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研究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素质,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建立和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工程师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培养质量的主题,工程训练体系是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研究并建立“全过程、递进式”的工程教学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体系,实现工程训练系统化、创新训练系列化、能力培养实效化。
(3)构筑适合汽车服务工程师培养的开放式教学系统:根据汽车服务的发展趋势,立足本校特色,结合学科背景,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构筑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工程界、企业界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培养体系。
7. 2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1)教学组织模式
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学校—企业双结合的实践平台。研究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合作组织模式。
(2)师资队伍的建立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
27
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也包括教师培训、提高的措施。需要探索和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有效地提升教师工程能力。
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企业导师的指导如何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实践教育相结合,需要企业有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和探索。
(3)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研究探讨紧密校企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员工培养的支持,和企业联合进行工程项目研究,为企业输送优先人才,企业优先选录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等途径,调动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体的积极性。二是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采取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办学项目,聘请外国教授或工程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讲课,培养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工程师。建立高层次、多样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7. 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为目标,因此新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应该是由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企业和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随着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需要研究如何进行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包括教学师资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等科学评价,并将校内学习的教学质量与后续培养阶段的质量联合进行评价和监控。
(2)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
28
面的达成度的评价。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及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联合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是研究主要内容,需要企业、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研究完成。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