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渊源深厚的汽车产业背景是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的坚实基础
原武汉工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在较长时期内,一直隶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管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机械工业部汽车局组建为副部级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代表国家主管全国的汽车工业,同时将我校也调整为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管辖(管理的唯一高校)。随着我校隶属关系的变更,原武汉工学院(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学科专业也全面调整为面向汽车产业服务,其中汽车类学科专业一直居于龙头地位,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2000年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学校的隶属关系调整为教育部直属,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新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继承和发扬了过去依托行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将建工建材、交通、汽车等学科专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强化学校的服务面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主导下,组建了由国内主要汽车企业(集团)参加的“武汉工学院汽车行业董事会”。2000年合校后,为促进学校更好发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作用,教育部先后与湖北省签订了共建武汉理工大学的协议,主持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建材行业董事会、交通行业董事会和汽车行业董事会。
长期以来,我校与汽车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行业企业对学校的办学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反过来学校也成为为行业企业输送科技成果、工程技术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源地。总之,我校具有渊源深厚的汽车产业办学背景,这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的坚实基础。
5
2.3 方向齐全、实力较强的学科(专业)为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2.3.1 学科(专业)方向较为齐全
自上世纪50年代,我校就开办了车辆工程(原汽车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原内燃机工程)专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针对当时国家经济改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创办了以汽车营销和服务为主要专业内涵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2002年后发展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至此,我校在汽车相关的专业(学科)领域涵盖了汽车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营销服务的全过程,是目前在国内围绕汽车工程领域本科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少数高校之一。2009年,全院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在册全日制本科生达到1920人,其中车辆工程中法合作工程教育试点班(“3+3”工程师教育项目)学生35人、中美“2+2”本科合作项目学生70人。
目前,我校汽车工程学科设有车辆工程(博士点、硕士点)、热能与动力工程(博士点、硕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点、硕士点)、汽车运用工程(博士点、硕士点)、汽车电子工程(硕士点)。2009年,以上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3人,博士研究生27人。同时,我校还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科点。 2.3.2 学科(专业)实力相对较强
学校汽车学科领域现有专业教师6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外聘企业或国外大学兼职教授16人,包括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西兰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
汽车类相关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4门(汽车构造、汽车服务工程、发动机原理、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教研项目“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
6
学改革研究”,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2009),汽车实验中心被批准为湖北省实验示范中心立项建设(2009),编写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本(《汽车营销学》、《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原理》)。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牵头组建了“高等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筹)”并成功召开四届工作年会。近5年,汽车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和跨国公司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79人次,大学生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的学生人数超过8%,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得专利6项。
汽车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分别为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汽车零部件重点实验室。汽车学科拥有省级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研发推广中心),校级研发中心3个(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研发中心、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与东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企业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7个。
依托以上学科(专业),学校在汽车学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2005年~2009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完成或承担国家“863”科技项目在内的国务院部门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地方政府项目15项、企业委托数百项,累计科研课题经费达到5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50篇,被SCI、EI等国际检索刊物检索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1项。 2.3.3 办学成效社会声誉好
多年来,我校汽车学科(专业)为汽车行业输送了一大批 “敬业精神强、团队精神强、创新精神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
每年我校汽车学科(专业)约有20%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免试或考试
7
取得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其中一定比例的学生取得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或“直攻博”研究生资格。
社会报考我校汽车学科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本科招生中,汽车学科各专业的第一志愿率高达180%,录取分数线高出重点线40分以上,是全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学科,研究生报考率是招生计划的3倍以上。
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得汽车行业的企业纷纷在我校设立社会奖学金、助学金、科技创新基金,捐赠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汽车学科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多达13个,每年发放的金额达到50万元,汽车学科(专业)是全校社会奖学金设奖项目最多、奖励力度最大的学科(专业);社会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4项,每年资助金额15万元以上。近3年,汽车厂家向学院捐赠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设施,资产原值达600万元以上。
由于专业特色鲜明,社会口碑好,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汽车学科各专业的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维持在1:8左右,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其中直接在汽车行业就业的比率超过70%。国内各主要汽车厂家都拥有数量较多的我校毕业生(企业俗称“武工队”)。调查和社会走访显示,社会对我校汽车学科(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2.4 业已开展的国际工程合作教育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2006年以来,汽车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国外兄弟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其工程师教育模式,目前开展的主要合作项目有:
(1)与韩国国民大学签订了汽车整备师(汽车服务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由韩方提供技能培训的教材,培训国内职
8
业技能培训师,由我校针对大学生具体组织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韩方进行技能认证,对通过认证的学生由韩方颁发汽车整备师职业技能证书(跨国汽车公司的认可度很高)。
(2)与法国勃艮第大学签订了车辆工程专业“3+3”工程教育试点班的办学协议,并从2007年开始正式运行。我校从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选拨学生,以法语为第一外语,在国内学习3年,在法国学习3年。对修完双方联合确定的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取得相应学分的学生,第4年学习结束后由我校颁发本科毕业文凭,第6年学习结束后并经法方工程能力认证通过后,由法方颁发工程师教育文凭(硕士文凭)。根据协议规定,双方每年互派两名教师到对方大学工作两个月以上,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和联合开展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此外,双方学校每年还可以互派2-6名非试点班的车辆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和完成适当的科研和科技制作训练。
(3)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底特律大学等高校,签订了“2+2”本科合作教育项目。中美双方学校共同制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联合培养方案,建立了课程和学分互认的机制,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在美国学习2年。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双方学校各自颁发本校的本科毕业文凭。
(4)与英国布拉福德大学签订了学生和教师交流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学校每年互派一定数量的车辆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和完成适当的科研和科技制作训练。双方互派教师到对方大学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布拉福德大学优先接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前往攻读硕士学位。
(5)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的PACE项目已获批准,我校成为通用公司继上海交大、同济、吉大后的第4家中国合作伙伴。
PACE(Partner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Education,教育推进伙伴计划)由GM、Autodesk、Hewlett-Packard、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