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7)

2025-11-01

(三)重点问题延展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发展速度的比较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能过达到较高水平,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聪明勤奋,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外,

17

还有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末。但到明清时期封建统治日趋腐朽,中国传统科技也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时期,虽有创新却无本质进步,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而西方大约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已经诞生,并迅速赶上和超过中国。中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仍是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满足于实际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实验以及逻辑推导,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2、造成中西方科技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政治方面:西方的专制王权打击封建教会势力,普遍实行重商主义和海外贸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明清时期极力强化封建皇权,继续推行重农抑商,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②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在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中国落后分散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使近代科学失去了产生和应用的土壤。

③思想方面: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主义,使近代科学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④文化教育方面:西欧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而中国的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出现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3、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鲁迅先生曾说过: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受明清时期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行后的物质基础;二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三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四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五要全面实行国家职能,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专题九、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主体线索梳理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是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德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宽刑薄税。但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合时宜而未被采纳,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重创。

③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的同时崇尚法制,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④宋代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⑤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18

—心学,说明它已走到极端。这两种观点成为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①明后期:李贽是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它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②黄宗羲:清初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③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它提倡“脚踏实地”的学风,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④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为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与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⑤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在明清文化上也有反映:例如:文学上,出现了揭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为主题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的《聊斋志异》等。

(三)重点问题延展

1、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略)

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策、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是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导致了秦朝的早亡。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汲取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摇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道家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汉、唐、宋初年都有相似的做法。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19

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综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这是由于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例如,孔子的“仁”,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但其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就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总之,儒家、法家、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法家提倡法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化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powermill程序单变量参数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