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略)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
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
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例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的,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
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土地,而人们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在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式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被统治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是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种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
3、注意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对商鞅主张“重农抑商”与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两种不同经济思想的评价(略)
4、古代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①唐:八世纪前期,东北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水稻产量高,质量好。
②辽:统治者赐贫民耕牛,垦荒免赋,大力发展农业,使辽海地区成为人烟稠密的沃野。
③金:统治者将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汉人迁置到东北各地,充实户口,开垦荒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元:元世祖在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⑤清:鼓励垦荒,不断推广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专题七、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一)专题提示
本专题是近几年高考复习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也是和政治学科渗透综合点之一。从宏观上看,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从微观上看,国内外商贸城市的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复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商品
12
经济的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拥关系的形成。
(二)主体线索梳理
1、国内贸易的发展
①商朝:商民善于经商,以物易物。
②战国: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汇集中原市场;临淄、邯郸、郢等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
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④隋唐:商业繁荣,商人遍及全国。隋炀帝在北方修筑了两条大道,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商客的私家店肆;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商业盛极一时。都城长安和洛阳都是世界上文明的大都市,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唐后期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⑤两宋:北宋东京是当时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城内店铺林立,已突出了“市”、“坊”界限;并且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城市中封建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保护和垄断商业利益;南宋临安最为繁荣,市内建诱惑战,专门用来寄存货物;辽、西夏、金的商业也有一定发展,南京、凉州、中都是各自的商业中心,金还设立税收管理机构;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⑥元朝:以大都、杭州、泉州最为著名。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从海道、运河和陆路都有大量商品进入大都;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注意天津当时的直沽是漕运和海运的交会初)。
⑦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国内市场扩大,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明政府还与鞑靼恢复封贡互市,鞑靼首领俺答汗修呼和浩特城,很快发展成蒙古与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但封建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业征收重税,清政府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贸易的发展
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注意路线图:经过和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贝可达大宛、康居。)大量的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
②唐朝:由于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以及交通运输的发达,海路、陆路“丝绸之路”并行,交流广泛。(注意路线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可通往印度“天竺”、伊朗“波斯”、阿拉伯“大食”,以至欧洲“东罗马”和非洲“索马里”等许多国家。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③两宋:以海外贸易为主,北宋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和商税;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蕃坊,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④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在各港口设“市舶司”,和各国通商互市。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多次颁布海禁令。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但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重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发展。
13
3、古代货币的演变
①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②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秦朝:秦政府规定把黄金(上币)和圆形方孔铜钱(下币“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依照秦朝的样式。
④西汉: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武帝改革币制,铸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使用长达700多年。
⑤唐朝: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辟新纪元,不再用年号,不是唐玄宗的年号),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唐朝还出现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⑥两宋: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有一种纸币“会子”)。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流通的货币。
4、古代城市的发展(略)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主;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
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沿着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方向发展。一种方向是作为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另一种方向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市”。其中前一种方向是城市发展的主导面,城市因而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
从模式上看,中国传统的城市往往以王宫或官衙为中心,两翼辅以东西两市,文武双庙。城市的居民以达官贵人以及为之服务的衙役、奴仆、兵弁等为主体。城市的商业主要供王室或官府消费。
从条件上看,随农业生产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从时间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蓬勃兴起的阶段。这一时期诸侯国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如战国时期的临淄、邯郸、大梁、郢等。这些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如北方的马匹、南方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等),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隋唐时期,我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移到江淮流域,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隋统一后,大力修通大运河,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问题。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国内商业的流通,成为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时瞩目的主要城市发展区。这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有密切关系。如当时号称四大都市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都在运河沿线隋朝东部洛阳因位于大运河的中心,商业盛极一时。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都城的建设。如唐代长安城,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既反映了唐朝的国力的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唐朝前期封建统治井然有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政治面貌。特别是长安城的经济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内店铺林立,非常繁华。宋代城市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商业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时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二是市镇的兴建和发展。镇的设置始于北魏,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北宋以后,因为重文轻武,曾一度废除了很多这样的军事据点,从而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市镇完全蜕变为商业城市。这些新兴镇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要道、沿海口岸、商旅舟车集中的地方,如:江西景德镇(2004年建镇1000周年)等。明代城市有较大发展,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