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秦朝:在今广西兴安开通了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③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A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漕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加上郑国渠关
中地区水利工程可简单记忆为“三横两纵”)
B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C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D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一坎儿井。
教材带★,简单知道四个地区特色即可。
④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引漕渠开新潭——广通渠,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⑤元朝: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从方位上可简单记忆为“上通下会”)设大司农司负责农田水利。
2、古代开挖的运河
①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②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是世界现存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③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
6
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全长四五千里。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成为当时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④元朝大运河——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北到大都,南抵杭州,全长三千多里。
3、历代王朝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修水利工程的实例。
①西汉:汉武帝、汉明帝亲王黄河工地视察;
②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③隋朝: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④北宋:王安石提出实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
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注意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的学科联系。)
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朝,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注意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城内有坊、有市,市坊分开。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布局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特点:突出皇权。
(三)重点问题延展
1、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
①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都是局部统一时期的历史产物。地区性运河的出现,对不同时期分裂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②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些运河改造为发挥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对秦始皇、隋炀帝、元世祖不仅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统一所做的贡献,而且应该承认他们在中国运河三个发展阶段上所做出的功绩。大运河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
③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和创造。
④运河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国东部平原气候干燥、雨量不均匀,各自然河流的冲积扇镶嵌交叠,地面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没有闸门和牵引,许多河段无是无法通行的,限制了船行速度和运河的承载量,历代统治者必须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时疏浚,漕运给社会财富带来极大浪费。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京杭大运河的堤岸阻碍运河以西地区的排水,使运西地区常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渍化。我们应该全面地考察和估价我国运河的作用和影响。
⑤古为今用。古代服从于帝王的巡游征战或南粮北调的运河,历史上的运河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文明,也不单单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运河把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传给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人民,而这一点对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也是有所启迪的。新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也许会重新焕发出青春。
⑥注意运河上游的直沽和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元朝在金直沽寨的基础上建立直沽镇,它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明朝1404建天津卫,天津历史上的重要大事应放在近代史中重点复习。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手工业特产是铜镜,商业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有繁华的夜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7
2、如何评价长城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略)
注意:长城除了“用险制塞”的古代功效之外,还是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线;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自然地理干旱半干旱区与湿润半湿润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古代对黄河的治理。(略)
注意:隋唐以前称“河水”,隋唐以后改称黄河。历史上黄河入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入渤海,汉代经山东入渤海,北宋经天津入渤海,南宋以后经江苏入东海,直到清末经山东入渤海。
分析黄河改道现象为什么在长江没有出现的原因?
①我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而农业的发展又只能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泥,阻塞河床后,必然出现改道。黄河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仍称河水,就是佐证。
②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现改道的重要原因。
③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这就是长江没有出现过改道的重要历史原因。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
(一)专题提示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当代的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③年龄结构比较年轻,老龄化问题已经出现;④人口素质较低;⑤人口地域分布不均。
(二)主体线索梳理
1、中国古代的人口(古代史教材涉及到的主要有四点)
①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②两汉期间发展到约6000万左右。③元朝发展到8000多万。④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朝月3亿,1834年超过4亿。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①向中原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五胡”内迁、女真、蒙古人的南下。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向江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人民流落江南。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向边疆迁: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防御。
④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随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有利于南洋地区的开发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⑤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居住经商,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回族”。
8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略)
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新的财税支柱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