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要依据。
3. 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和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26
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7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察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 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 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28
4.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 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馈
1. 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察相结合。
2. 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 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29
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内容标准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