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准 作用,关注城乡交通存在的问题。(中、高) 8.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代传媒、尤其的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中、高) 教学活动建议 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 8.分小组交流个人运用不同通信方式与人联系、沟通的经验,以及利用不同传媒获取或发布信息的体会;制定文明上网公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9.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9.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文明古国,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高) 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 10.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1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学唱历史歌曲。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 1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高) 12.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高) 1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少先队,和当地的解放军部队开展联谊活动,请部队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 11.在搜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 16
内容标准 13.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儿童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形成民主与法律意识。(中、高) 教学活动建议 13.介绍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围绕相关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内容标准 1.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区。(高) 2.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探究差异产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人们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教学活动建议 1.开展环游世界的模拟活动。 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反映(中、高) 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3. 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高) 4.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中、高) 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 3. 围绕文明古国以及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收集图片、影像等材料,开展的交流活动。 4. 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进出口产品。 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 17
内容标准 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高) 教学活动建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6.初步了解全球的环境恶化、6.分组选择不同的全球问题,搜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高) 7.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高) 8.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8.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7.选择并搜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 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失和人们谋求和平的资料,体验(高) 说明:
1.依照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
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18
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与要求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本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
19
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的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 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
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