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修订稿)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2011年1月
1
目 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第一部分 前 言 ......................................... 3
一、课程性质 ........................................... 4 二、课程基本理念 ....................................... 5 三、课程设计思路 ....................................... 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7
一、总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具体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9
一、我的健康成长 ....................................... 9 二、我的家庭生活 ...................................... 10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 11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 12 五、我们的国家 ........................................ 14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 17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与要求 ................................ 19
一、教学建议 .......................................... 19 二、评价建议 .......................................... 27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30 三、教材编写建议 ...................................... 31
2
第一部分 前 言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3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
4
课堂向学校整体生活、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