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三区”的发展结构。“双核”即全力打造主城—榆树市区,辅城--五棵树镇区(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加快构筑榆五产业经济带。“双轴三区”即加快发展以榆陶公路、铁路为主轴的农产品加工业集散区;以102国道北段、黑大公路、榆江公路、科铁公路沿线为副轴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和松花江沿岸的旅游开发区。加快发展主、副发展轴上的重点镇,提升城镇对人口、产业的承载能力。
(二)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布局:种植业:拉林河片、松花江片、环城片建设高产玉米生产基地;南北卡岔河片建设水稻、大豆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弓棚、先锋、五棵树、新立、大坡、太安等公路铁路沿线乡镇建设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中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北菜南运,把榆树打造成“东北的寿光”。畜牧业:以建设标准化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猪、肉牛、奶牛、鸡鹅养殖,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培育五棵树黄牛和弓棚生猪两大畜产品市场,建设区域性畜产品集散中心。
第二产业布局: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环城工业集中区为核心、以榆五公路沿线为走廊,建设榆五工业带。五棵树综合产业基地:重点培育玉米化工、畜禽精深加工、新兴能源、现代制药等行业,形成一区多园的现代化综合性产业园区。环城现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优质白酒等产业,并引导高新技术向农产品加工业渗透,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含量提升。
第三产业布局:物流业:规划建设面向东北亚的粮食、畜产品、生物制药、新型建材、酒类批发市场,配套建设榆树市城区综合性物流中心,五棵树和弓棚畜牧业物流中心、绿色蔬菜物流中心,把榆树建成辐射东北亚的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集散中心。商贸、科技服务业:一级中心—榆树市城区,全市的商贸服务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二级中心—五棵树、刘家、弓棚、新立、大坡、泗河、于家等镇,发挥重点镇对地方生产生活的服务带动作用。三级中心—一般乡镇:主要加强对农民的服务功能,繁荣农村市场,完善各项社会服务体系。金融业:积极引进外埠各类金融机构等来榆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旅游业:重点开发松花江沿江旅游资源,建设度假、休闲、现代观光旅游区。
四、“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以建设国家级水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1、打造高标准粮田工程。积极落实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率先在全国实现具有榆树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把全市510万亩耕地改造成为高标准粮田,农户家家都有标准化储粮仓。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生产稳定60亿斤阶段性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专业化。大力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生产合作社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个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建立AFS卫星地面接收站,配齐网络系统设备、培训设备和监理检测设备,不断完善农机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实现村村都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机械先进的农机合作社。到2015年,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5万台左右。
加快推进农业水利化。抓好引松济卡、引松入榆工程、保证水旱田生产用水,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友谊灌区改造以及沿江涝区秀水排涝站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耕地保护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搭建各类农业信息平台,使农业生产、产品销售、市场价格等信息逐步覆盖乡村、进入农户,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到2015年,每村建有1个农业信息网络站。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优良品种选用等多项新型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增加对农产品检测投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化。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整治50万亩耕地的水土流失。大面积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对350万亩旱田实现每150亩配置一眼井,实行管网化喷、滴灌。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更新改造农防林1000公顷,新植水土保护林1000公顷。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满足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和精细化气象服务需要。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达到90%以上。
2、建设标准化牧业小区。依托吉林正榆、汉德肉牛、四海生猪等龙头企业,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扩大养殖总量。建办一批拉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完善活畜、肉制品等专业市场体系。到2015年末,建成年出栏200万只以上家禽园区44个、万头牲畜养殖园区10个、千头标准化养殖小区300个、百头养殖大户6000户、十头母畜养殖户8000户,养殖小区占地不少于6000平方米,达到“四通六有一规范”标准。到2015年,带动全市生猪发展到650万头,肉牛发展到170万头,奶牛发展到4万头,家禽发展到16000万只。牛人工授精累计达到100万头,猪人工授精累计达到200万头,
瘦肉型猪占猪群比重达到80%。到2015年,牧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10%。
3、打造棚膜经济生产基地。重点在“四带两区”(“四带”即榆陶线、科铁线、102线和黑大线四条产业带,“两区”即榆树市区、五棵树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以日光温室为主推模式,强化技术,提升品质,达到棚膜经济与园艺其它产业协同发展。按现代标准化要素,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棚体,增加微滴、供暖及自动化设备,实现园区标准化生产。扩张总量,形成规模,到2015年新建95个现代棚膜蔬菜小区,增加面积6000公顷,大棚总量达到8万栋。其中:日光温室4万栋,普通大棚4万栋。扩大科技试验示范面,每年应用新技术面积要占棚膜总面积50%以上,到2015年突破5500公顷,基本实现全覆盖。延伸产业链条,将大蒜、珠葱、特色林果等名优产品及蔬菜产品,按区域引进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增效。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组织开展对基地农副产品定期检测,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力争八大类20种园艺深加工产品走出国门,实现出口创汇。到2015年,蔬菜生产总量达到40亿公斤,园艺特产总产值达到128亿元,年均增长25%。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把新农村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