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事实取向”的教学,向以“探究取向”的教学的转变。
局限性:目标定位:英才教育。学科中心、过于关注学理和“纯科学”,而没有考虑到科学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更没有认识到人人都有学科学的需要。没有相应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适应。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标志:1985年美国开始实施“2061计划”。并发展成为世界性和跨世纪的行动。 2、两点显著变化:
(1)在肯定“探究取向”课程的基础上,强调STS课程的重要性。强调科学教育要走出“纯科学”的视野,要与科技社会相结合。
(2)从“英才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科技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 探寻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
?
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遗产”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了它重人伦轻自然、重道轻器、重德轻艺的独特性格。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内容大都是以名物知识存在与识字课本中,并无多少科学现象的观察和科学原理的探究。
中国的科学教育有着“重名目记忆、轻理智训练”的传统。科学理性精神的缺乏,使科学教育被错误地归结为“博闻广记”,造成了当代科学教育中的顽症:用记忆取代理解,用知识结论的灌输取代自主的探究。
?
从“自然”到“科学”
格致-自然-科学
?
寻求新世纪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
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它和“自然”有什么不同?
小学自然常识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和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学实践中注重传授现成的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要求儿童死记硬背书上的名词、概念、规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该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作业:1、课本47页第一题(讨论)
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这其中究竟发
生了什么变化?课堂教学需要发生哪些变革?为什么发生这些变革?
第三章 儿童科学学习心理
主要内容:
1、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2、皮亚杰对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3、认知结构理论与儿童的科学学习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5、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误解的甄别和防止 教学目标:
1. 了解皮亚杰对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2. 了解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3. 理解认知结构理论与儿童的科学学习的关系 4. 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5. 了解科学教学中儿童的一些误解的特点 重点难点:
1. 了解皮亚杰对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2. 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3. 对误解的防止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讨论、多媒体、课例分析等 教学反思:
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课程的特点,增加了《人脑是如何工作的》、和《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误解”的甄别和防止》两节内容,更加深了学生对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的了解,这样安排,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
了解儿童科学学习的心理,是进行科学
教育的前提。儿童究竟是怎样学习科学的?他们怎样观察、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怎样进行思考和推理?
第一节 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我国教育界有个传统的说法,叫做“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有人因此进一步推论,认为学生的大脑好比接水的容器,知识好比流水,从教师的大脑通过一定的管道流入学生的大脑。人脑是由神经元组成,人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常与1000到10000个其他神经元互相连接,也许更多。人脑在刚出生时重量只有成人脑重量的三分之一。人脑在出生后的前几年一直在成长,但这种成长并不是生成新的细胞,而是脑细胞本身及其与其他细胞之间的新连接的生成。
外界刺激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并形成某种神经元联系模式,因信息的种类不同,被触发的神经元在脑内的部位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模式也不相同。
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某种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式建立的过程。决定信息能否被成功回忆的关键是找到激活某一神经元网络联系模式的合适的“通道”—
对某一事物记录下的信息越丰富,激发原神经元网络联系模式的通道就越多,回忆的过程也就越顺利。 人脑的分布式记忆的模式说明,人们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记录下的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而不是拷贝。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将这种认知模式运用于教学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改变为丰富多彩的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的模式,包括动手、动脑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皮亚杰对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
皮亚杰生平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皮亚杰自幼喜欢观察小动物。青年时代对科学研究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5年获得学士学位,1918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皮亚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二、主要教育观点或主张:
1、教育工作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