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钱怎么记账?计入存货、其他应收款还是无形资产?这三种模式可以类比前文工程代建的三种模式,不再赘述。
第三,怎么收钱?——尤其是向谁收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土地变现的钱都是政府划过来的,但实际上收钱的对手有市场和政府两种情形。
如果土地通过招拍挂变现,资金先进入财政专户后再返还给城投,这种模式收钱的对手实际是市场。风险点在于当地的土地变现速度。
这时,就要跟前文提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对比,因为它是上限。但也有反常的,笔者曾见过城投企业的土地出让收入远高于当地财政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原因成迷,无论如何都调查不到,笔者只能“合理怀疑”了。
另一种情况,如果土地不通过招拍挂变现,而是政府购买,这样土地的模式就等同于前文说的工程建设。这时,笔者认为应该将城投企业的土地出让收入跟“政府性基金支出”对比。
上述花钱、收钱的各阶段和模式是一个维度,再加两个维度:当阶段是否有土地证、土地证的形式(农业、工业、商住、储备),三个维度排列组合就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可见会有多么复杂。如果纠结于表现形式,自然很难识别风险。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透过表现形式,直击风险本质,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看钱)来迅速评估城投企业。
看点4:政府欠款
先说一个反常识的观点:
对城投企业而言,政府欠款越多,企业信用资质越好。
What?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瞪大了眼睛,准备好了西红柿,就要砸场了。
别急,且听原因。
这个论断成立的前提是:对城投企业而言。还记得中篇里提出的城投企业审批核心思想么?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
政府欠款越多,越能体现城投企业替政府融资的本质属性,越能挂钩到政府信用。
反过来,如果一个“城投企业”,没有一分钱的政府欠款,你能相信它是城投么?它自己都不好意思叫城投吧。
另外,从城投的资产角度来看。
城投的资产有什么?主要的大概有三类:代建工程、土地、政府欠款。
而前两类资产,都还没有变现(变成金融资产)!只有政府欠款,是已经变现(变成金融资产)的债权。
所以,政府欠款是城投企业最优质的资产。
政府欠款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表内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表外的未实现补贴。前两种看报表科目明细,后一种看政府补贴文件。
看点5:政府支持
政府对城投企业的支持,反应了该城投在当地的地位,继而关联政府的偿债意愿。
常见的政府支持有:补贴收入、注入资金、注入土地、注入股权。
补贴收入,看利润表营业外收入和政府补贴文件,核心是规模和可持续性。
注入资金,看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科目的变化。对于注入历史,一般审计报告附注历史沿革部分会整理。再深挖的话,就要看历次验资报告了。
注入土地,除了按以上方法评估之外,还要着重分析:
? ?
土地使用性质(划拨、出让、储备)
土地用途性质(商住、工业、农业、林地、滩涂??这样划分在定义上并不准确,如此表述是为了引起注意)
?
是否已缴纳土地出让金?未缴纳的是否需要城投来缴纳?更进一步,需要城投缴纳的,城投是否把该金额计入负债?!
?
土地的评估价值
注入股权,首先看是控股还是参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作为一项资产来看即可。对于控股企业,主要看两点:一、规模,二、是否为城投。
注意,如果注入的子公司不是城投,而是产业类公司,则为风险点。
原因同上: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产业化、市场化、非公益化越严重的城投,距离政府信用越远。
看点6:财务报表
城投企业的三张报表,最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这个企业有什么东西、欠什么债。
其次是现金流量表,主要看政府回款和企业筹资情况。
最不重要的是利润表,城投企业一般都会盈利以利融资。
资产端(有什么东西),重点看五个科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通常,城投的三类资产(代建工程、土地、政府欠款)就在这五个科目体现。
那怎么看科目呢?重点在于:
1)看明细
不是比率、增长率,而是明细!
明细才是硬道理,才是藏不住、抹不平、调不了的硬指标。
君不见,募集说明书已经洪水泛滥:连篇累牍的废话都在说毫无营养的比率、增长率,用数据代替分析。下面的列式数据体表述,债券界的小伙伴们一定不会陌生:
“2014至2017年1季度,发行人无形资产分别为10亿元、12亿元、14亿元和15亿元,呈增长趋势;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0%、12%、14%、15%,占比较为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