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有一个不完全但是简单易行的调查方法:在中国货币网中信息披露搜索栏中输入当地地名(见下图),就能搜出当地所有的发债企业。然后挑选名字像城投的,一家一家梳理。
(图片为中国货币网首页截图)
看点2:政府实力
第一,要看控股股东政府的实力。
控股股东是区,那就看区的实力,不是市的实力。
控股股东是园区,那就看园区的实力,不是市的实力。
奇怪的是,如此简单的方法论,笔者在实践中却总被质疑。不知小伙伴们是否也有同感。
第二、看经济规模。
GDP领衔、增速辅助、三次产业结构加深理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给予直观印象(题外:还记得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式GDP=C+I+G+NX么?把实践数据套一下理论公式往往能发现有意思的东西)。
知道规模后,进行对比。市级的跟同省其他市对比,区县跟同市其他区县对比。至于园区,笔者建议跟同市的区县对比。
第三、看财政规模。
财政数据中,笔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数据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旧称:一般预算收入)。因为其主要的构成科目是税收收入,是当地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
第二个重要的数据当属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主要的构成科目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有土地业务的城投,还需要把这个指标与该城投的土地业务收入规模对比。
看点3:经营模式
城投企业的经营很简单,就两件事:工程建设和土地开发。
但表现形式却很复杂。
比如工程建设,有代建的、BT的、说不清楚的??
比如土地开发,有具备土地证的、没有土地证的、土地证是储备土地的??其中涉及的合规性以及政策文件更是一团乱麻。
其实,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应该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简单的本质。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什么?
其实前文已经说过,“拼爹”啊。
城投企业的信用本质是政府信用。
所以,看城投的经营模式只是手段,目的是判断其经营是否依赖政府、能否挂钩政府信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营模式的各种表现形式都不重要。
工作中,笔者讲到这,很多小伙伴就会质疑:说得轻巧,这些不重要,那你说什么重要?不看这些,那看什么?
笔者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Follow the money。
无论哪种业务模式和表现形式,看钱就够了。看城投企业怎么筹钱、怎么花钱、怎么收钱——尤其是向谁收钱,完成一个钱的循环。
钱才是本质,各种业务模式的产品只是钱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比如工程建设:
第一,怎么筹钱?
工程建设资金无非资本金和融资。
资本金由政府出还是城投出?如果城投出,城投从哪筹集?政府如何补偿?
融资资金由政府借款还是城投借款?如果城投融资,政府如何补偿融资成本?
第二、怎么花钱、怎么收钱?
这部分要紧紧地结合财务报表看。
烧脑的干货来了:
如果城投为工程花的钱计入存货,后续随着政府回款转记成本,政府回款计入收入,这种模式一般叫做BT。相当于把工程当作一个产品,城投生产出来,卖给政府。这种模式下,城投确认的收入金额是一个大金额,包括工程所有建设成本、以及常见的利润加成。
如果城投为工程花的钱计入其他应收款,后续根据政府回款情况冲销,这种模式一般叫做代建。
工程的建设成本不计入利润表,只在资产负债表中来回调减。这种模式下,城投确认的收入金额是一个小的金额,不包括工程建设成本,一般只有按比例计提的代建管理费。
如果城投为工程花的钱计入在建工程??
呃,确实有城投是这么记账的,且不去评判记账方法是否正确,主要看后续这在建工程怎么处理。如果跟收入一起转记成本的,BT模式。如果根据政府回款冲销,代建模式。如果建成后转固定资产了,那就是传说中的公益性资产,这种模式就不是盈利模式,而是风险点。
比如土地开发:
第一,怎么筹钱?
这个比较简单,通常由城投借款。
第二,怎么花钱?
花钱干什么去了?是拆迁、土地平整(七通一平),还是买现成的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