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笔记 最终版 - 图文(8)

2025-09-22

4:布置形式:安静休闲部分、游戏活动部分、生活杂务部分 (三) 宅房绿地

1:空间构成 :(1)近宅空间(2)庭院空间(3)余留空间

2:特点:(1)多功能(2)不同的领有(3)季相特点(4)多元空间特点(5)制约形 3:设计要点

(1) 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使用最高,对住宅环境和城市景观影响明显

(2) 结合住宅类型及平面特点,建筑组合形式、宅前道路区分公共和私人领域 (3) 体现住宅标准化和环境多样化的统一

(4) 树木栽植与建筑物、构筑物距离符合规范

(四) 单位专用绿地: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内的专用绿地、医疗机构绿地

(五) 道路绿地

第一级:居住区主要道路,在道路交叉口及拐弯处的树木不应影响行驶车辆的视距。行道树要考虑行人的

遮阴和不妨碍车辆交通

第二级:居住区次级道路

第三级:居住小区内主要道路 第四级:住宅小路

第二节 工厂绿化

工厂绿化占整个工厂用地的20% 一、 工厂绿化特征

(一) 工厂绿化在改善工厂环境、保护工厂周围地区免受污染,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方面有重要左右

(二) 工厂绿地规划应妥善处理绿化与管线的关系

(三) 工厂绿化在使用上的特征

使用对象:本厂工人;使用时间:持续时间短但相对集中

(四) 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形式 二、 工厂绿化种类

(一) 厂区前的绿化

是设计重点(集散场所、迎接宾客、形象工程),总布局形式以规则式为主,可与混合式结合,园林小品少而精

(二) 工厂道路的绿化

主导思想:主干道要美、支干道要荫。充分发挥阻挡灰尘、吸收废气、减弱噪音的防护功能

植物配置:遮阴、速生、观赏效果好的高大乔木,结合灌木、绿篱。以疏林草地为佳。为保证行车

安全,在道路交叉点或拐弯地方不得种植高大树木和高于0.7米的灌木丛(一般在交叉口12-14米内)

(三) 广场绿化

入口广场,建议将环境鉴定与美化环境结合

(四) 生产区周围的绿化

(1) 对环境绿化有一定要求的车间:要求空气清洁(密植、藤本),要求光线明亮(低矮花木) (2) 对环境有污染的车间:选择抗毒、抗污染树种

工厂休憩绿地:一般结合厂前区设置,较大的休憩绿地建议按每班25%工人数计算,每人约40-60平方米,短暂休憩绿地每人约6-8平方米。

(五) 防护带的绿化

透风式、半透风式、密闭式。混合布置、疏密结合。 防护带宽度:5级(50、100、300、500、1000)

(六) 其他绿化 三、 工厂绿化布置中的特殊问题

(一) 工厂绿地土壤成分和其环境条件恶劣——选择抗污染树种、混合栽植

(二) 工厂绿化重点:工厂前区入口、主要休憩绿地——结合美化设施和建筑群体组合统一考虑 (三) 对防尘要求较高的工厂,除绿化外,应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尘埃作用;在上风向设置防风林带 (四) 防护地带内可采用自由式、林荫道式植树法;休憩绿地可采用自由式 (五) 对大型工厂的绿化宜采用生态种植方式布置

第三节 废弃地的绿化

一、

采石场的景观利用

创造奇石景观,对原环境重组再创造 二、 矿区的生态恢复

(一) 种植方式

1、 树木种子与草类、豆类种子播撒同时进行 2、 先以草类、豆类达到覆盖后再造林

3、 树苗的栽植与草类、豆类种子的播撒同时进行 4、 栽植树苗后再播撒草类、豆类种子 三、 旧厂区的利用

例二:广东岐江公园 四、

垃圾堆场的生态绿化改造 重点:创造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十一章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 概述

概念: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点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赏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我国风景名胜区特点:地貌与生态类型多样、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 二、 风景名胜区类型

小型风景区(20平方千米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平方千米)、大型风景区(101-500平方千米)、特大型风景区(500平方千米以上)

三、 风景资源评价

原则:

第一、 扎实做好现场踏勘工作,认真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第二、 风景资源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观客观评价相结合 第三、 根据风景资源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单独评价。

(一) 风景资源分类(2个大类,8个中类,74个小类)

自然风景资源:天景、地景、水景、生景

人文风景资源:园景、建筑、胜迹、风物

(二) 风景资源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

优点:经验概况,有整体思维观念;

缺点:局限性大,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可比性差;主观色彩浓。

定量评价:

优点: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缺点:把资源质量分解成单项指标,机械刻板,容易忽视资源整体特征

指标体系:景源资源、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等

(三) 风景资源分级

特级: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一级: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二级: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三级: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由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吸引力 四级: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四) 风景资源空间分析

主要任务: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确定风景资源密集地区、风景资

源类型组合丰富地区、高品味风景资源集中地区等典型区域。

(五) 风景资源评价的结论:综合以上各项分析结果,做总结性评价。 四、 风景名胜区的分区和结构

按照规划对象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进行空间分区

(一) 景区划分

依据:

(1) 风景资源特点及其空间组合特征

(2) 景区之间以及进去与外部联系的便利程度 (3) 风景区游览线路设计和游览活动组织的要求

(4) 景区景点的开发时序

(二) 功能分区

核心(生态)保护区、游览区、住宿接待区、休闲疗养区、野营区、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区、行政管理区、职工生活区、居民生活区、农林生产区、农副业区

(三) 风景区的职能结构

(1) 单一型结构:风景旅游——解决风景旅游和游览设施配置布局 (2) 复合型结构:风景旅游、旅游设施

(3) 综合型结构: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协调风景游赏、居民生活、生态保护等各

项功能与用地的关系,解决好游览服务设施调整、优化与更新,发掘开发新的风景资源

五、 风景名胜区规划布局

原则:

(1) 正确处理规划区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关系 (2) 风景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与职能结构的有机结合 (3) 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

(4) 规划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形式:集中形、线形、组团形、链珠形、放射形、星座形

(一) 人口构成:住宿旅游人口、当日旅游人口、直接服务人口、维护管理人口、职工抚养人口、居民 (二) 规模与容量:(1)居民(2)游客(3)职工 六、 风景游赏规划

(一) 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1)眺望为主 (2)水景为主 (3)山景为主 (4)植物为主 (5)

珍奇的景观资源为主 (6)历史古迹为主

(二) 游赏项目组织

游赏类别: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其他

(三) 风景单元组织

提炼若干景致,“某某八景”

景区组织: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结构布局、主景、尽管多样化;游赏活动和游线;设施

和交通组织要点。

(四) 游览组织与线路设计 七、 服务设施规划

原则:

(1) 因地制宜

(2) 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结合 (3) 与需求相适应 (4) 分期建设

(一) 游览设施的类型和分级设置(6级) (二) 游览设施的布局:(1)分散布局(2)分片布局(3)集中布局

八、 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

(一) 分类保护: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二) 分级保护:特级保护区(=科学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保护核心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

(三) 环境容量与环境管理:

(1)心里容量(2)资源容量(3)生态容量(4)设施容量(5)社会容量 ?

LAC理论:环境受到影响的极限(与环境承载力相似)

基于该理论制定的“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方法在实践中有成效

第一:关注点放在控制环境影响,而非控制游客人数 第二:淡化游客人数管理,必要时再控制 第三:准确的环境监测指标数据

九、 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规划

十、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用地评估、现状分析、协调规划

原则: (1) 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和特点,扩大风景用地 (2) 保护风景游赏区、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

(3) 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十一、 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

第二节 森林公园规划

一、 概念

基本条件:

第一、是具有一定面积和界线的区域范围

第二、以森林几个馆资源为背景或依托

第三、具有游憩价值,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区域可供人们游憩、健身、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动

第四、必须经由法定程序申报和批准

二、 类型

按管理级别:国家级、省级、市县级

按地貌景观:山岳型、江湖型、海岛岛屿型、沙漠型、火山型、冰川型、洞穴型、草原型、瀑布型、温

泉型

按经营规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按区位特征:城市型、近郊型、郊野型、山野型

三、 资源评价

(一) 资源类型: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天象资源

(二) 质量评价:典型度、自然度、多样度、科学度、利用度、吸引度、地带度、珍稀度、组合度 (三) 等级评定: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开发利用条件(计算时,三者得分相加) 四、 环境容量和旅游规模预测(参照风景名胜区容量) 五、 功能布局

(一) 基本原则

(1)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开发与保护结合

(2)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规模与游客规模适应 (3) 以游览区为核心,合理组织和各种功能系统 (4) 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景观资源特征 (5) 有长远观点

(二) 功能布局:游览区、宿营区、游乐区、接待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生产经营区、行政管理区、居民

生活区 六、 规划成果要求: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附件

(一) 设计说明书

1、基本情况 2、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3、规划依据和原则4、总体布局5、环境容量

与游客规模6、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7、植物景观规划设计8、保护工程规划设计9、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10、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设计11、组织管理12、投资概算与开发建设顺序13、效益评价

(二) 设计图纸

1、森林现状图(1:10000-1:50000)2、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图(1:10000-1:50000)3、景区景点设计图(1:1000-1:10000)4、单项工程规划图(1:500-1:10000)

(三) 附件

1、森林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2、有关会议纪要与协议文件3、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 类型与等级

(一) 主要类型

1、 自然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类(2)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3)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4)荒漠生态系统(5)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

2、 野生动物类型:(1)野生动物类(2)野生植物类

3、 自然遗迹类型:(1)地质遗迹类型(2)古生物遗迹类型

(二) 等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二、 基本理论与原则

(一) 基于“平衡理论”的规划原则

(1) (2) (3) (4)

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尽量避免分成不相连的保护区

不相连的保护区之间最好保持等距离排列 保护区的形态以圆形为佳

(二) 给予种群生存力的规划原则

(1) 着重保护特有种、稀有种和最脆弱的物种 (2) 保护整个功能群落

(3) 保护整个生物多样性或物种的最大数量

三、 结构与布局

(一) 空间结构模式:“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模式

(二) 核心区规划布局要求:总面积不能小于10平方公里,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 (三) 缓冲区的规划布局要求:1、生态缓冲2、协调周边社区利益3、突出重点4、因地制宜 (四) 区间走廊的规划布局 四、 编制的内容

(一) 基本概况

(二) 保护目标: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和不变的追求

(三)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内部自然因素、内部人为因素、外部自然因素、外部人为因素、政

策社会因素、社区经济因素、可获得资源因素

(四) 规划期目标:规划期(10年)、原则、内容 (五)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六)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七) 实施总体规划的保障措施 (八) 效益评价 (九) 附录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笔记 最终版 - 图文(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试卷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