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缓冲林:生态敏感区,可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畴;
c) 延绵林:生态保护区,以生态林,景观林为主,可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
③涵养林树种选择:树形高大,枝叶繁茂,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利于节流江水,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寿命长,中性偏阳,以维持较长期的涵养水源效益;
④多树种组成,多层次结构的常绿阔叶林群落。 3、自然保护区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4、湿地
①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②功能包括: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改善气候,美化环境,天然蓄水库,众多野生动物的繁殖
越冬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鸟的乐园”。
第八节 城市树种规划
一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区划及其主要特征:8大植被区域,18个植被地带,85个植被区。
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Ⅳ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区域 Ⅴ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Ⅵ温带草原区域
Ⅶ温带荒漠区域
Ⅷ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二 树种选择原则
1. 尊重自然规律,以地带性植物树种为主 2. 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3. 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 4.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5. 注意城市绿化中的植物多样性
三.树种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1.树种规划的基本方法:
⑴调查。
⑵骨干树种的选择。
⑶根据“适地适树”原理,合理选择各类绿地绿化树种。 ⑷制定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确定
合理确定城市绿化树种的比例:
⑴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比例 ⑵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
⑶灌木与乔木的比例。(城市绿化建设以乔木为主,乔灌比以7:3左右较好。) ⑷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比例 ⑸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比例 ⑹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的比例
第九节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定义: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可以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是在不同地理的自然条件中,不同生物物种彼此聚集生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 ?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遗传构成上的差异或变异;
物种多样性:指物种伏击的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态系统本身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一.
我国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征: ①绿化木本植物丰富多彩。
②城市中的动植物园为城市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野生动植物种类少。 ④外来物种成分增加
⑤由于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重视不够,产生了不少问题。 ⑥概念上曲解带来的问题 ⑦工作中的衔接问题
⑧城市绿地设计和管理的不足。
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与指标 保护计划制定的内容:
1. 对城市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调查,组织和编织《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协调生物多样性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实施计划。 2.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绿地系统,建立城市生态网络。
3. 构筑地域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加强地带性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地带性生态系统。 4. 在城区和郊区合理划定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 5. 对引进物种负面影响的预防。 6. 划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三.
保护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此外,景观多样性也应纳入。
⑴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我国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由5种类型组成,即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海洋鱼海岸生态系统。
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也是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措施。
⑵生物多样性保护
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
⑶基因多样性保护
也称遗传多样性保护,主要进行离体保存。
⑷景观多样性保护
四.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五. 珍稀,濒危植物与古树名木保护 1. 珍稀,濒危植物
濒危原因:1、是外界的因素,即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2、是植物本身的原因,即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利用植物园和树木园,实施迁地保护是重要措施。 2. 古树名木。
编织古树名木保护固化的工作步骤:
(1) 确定调查方案,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 对古树名木进行现场测量调查,填写调查表内容; (3) 收集整理调查资料,进行信息化技术处理,分析现状,提出建议 (4) 组织有关专家对调查结果进行论证,并建立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第十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一. 基础资料:
1. 城市概况(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保护资料,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
2. 城市绿化现状(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技术经济指标、园林动植物资料)
3. 绿化管理资料(管理机构,人员状况,园林科研,在基金与设备,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
二. 规划文本:
1. 总则
2. 规划目标与指标 3.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分区与布局 5.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6. 树种规划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8. 古树名木保护‘ 9. 分期建设规划 10. 规划实施措施 11. 附录
三. 规划图则:
1. 城市区位关系图(1:10000~1:50000)
2. 现状图(1:5000~1:25000)
3. 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1:5000~1:25000) 4. 5. 6. 7. 1. 2. 3. 4.
规划总图(1:5000~1:25000)
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1:5000~1:25000) 绿地分类规划图(1:2000~1:10000)
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1:5000~1:25000) 概况及现状分析 规划总则 规划目标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四. 规划说明书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6.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7. 书中规划
8. 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9. 古树名木保护 10. 分期建设规划 11. 实施措施 12. 附录,附件
第八章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第一节 城市公园绿地概述
?
城市公园绿地的定义: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一、城市公园绿地发展简史
1. “奥姆斯特德原则”
1) 保护自然景观,恢复或进一步强调自然景观
2) 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避免使用规则形式 3) 开阔的草坪要设在公园的中心地带
4) 选用当地的乔木灌木来造成特别浓郁的边界栽植
5) 公园中的所有园路应设计成流畅的曲线,并形成循环系统
6) 主要园路要基本上能穿过公园,并由主要道路将全园分为不同的区域。
二、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系统
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 按主要功能和内容分:
1)综合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 2)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3)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 4)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三、城市公园绿地指标和游人容量
1. 城市公园绿地指标计算
人均指标(需求量)计算公式:F?p?fe
F——人均指标,平方米/人
P——游览季节双休日居民的出游率,% f——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平方米/人 e——公园游人周转系数
大型公园:取P>12%,60平方米/人
居民所需城市公园绿地总面积由下式可得:
城市公园绿地总用地=居民(人数)×F
2. 城市公园绿地游人容量计算
总
C=A/Am
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平方米)
Am——公园游人人均占地面积(平方米/人)
*在我国城市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以60m为宜 *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不得低于15m2 *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
四、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设计的程序
(一)规划设计的程序 (二)现状资料收集 (三)编辑总体设计任务书 (四)总体规划 (五)详细规划
(六)植物种植设计 (七)施工详表
(八)编制预算及说明书
(一)规划设计的程序
1. 了解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情况,包括建园审批文件,征收用地及投资额,公园用地范围以及建设施工条件; 2. 拟定工作计划 3. 收集现状资料
4. 研究分析公园现状,确定其规模大小,编制总体设计任务文件
5. 进行公园规划,确实全园的总体布局,计算工程量,造价概算,分期建设的安排
6. 经审批同意后,进行各项内容和各个局部地段的详细设计,包括建筑、道路、地形、水体、植物配置设计; 7. 绘制局部详细图:造园工程技术设施、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图 8. 编制预算及文字说明 (二)现状资料收集
1. 基础资料
2. 公园外部条件(地理位置、人口状况、交通条件、城市景观条件)
3. 公园基地条件(水文、地形地质、山体、植被、建筑、历史、市政管线、造园材料) 4. 图纸资料(地形图、要保留建筑的平立剖面图、现状植物分布图、地下管线图) 5. 社会调查与公众参与
6. 实地勘探
(三)编辑总体设计任务书
主要内容包括:
1. 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关系
2. 公园所处的特征和园周环境
3. 公园面积和游人容量
4. 公园总体设计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要求
5. 公园地形设计,建筑设计,道路设计,水体设计,种植设计的要求 6. 拟定公园内应该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各部分规模大小 7. 公园建设预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