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是减少或局部消除有车辆造成的污染,归还被汽车夺去的道路空间,还步行者以安全与舒适的方法之一。 (一)步行街的类型 1、商业步行街
2、历史街区步行街 3、居住区步行街 (二)步行街的设计
步行街的利用形式可以分为两类:1、过渡性步行街或不完全步行街2、完全式步行街 设计注意因素:
①不完全步行街应提供更多便利于行人的休息设施
②完全式步行街在原先预留做车道的位置可以进行装饰类与休憩类小品的布置。
③与绣球林荫道不同,为了更多显现街道两侧的建筑形象,绿化尽可能少用或不用遮蔽种植。
④以能让人们延长逗留时间为设计出发点,增加软质景观的运用,利用乔木的遮荫作用,创造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的宜人环境。 ⑤对灯光精心设计,提高步行街品质
⑥从人的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出发设计步行街上的各种设施。
第四节 滨水绿地
一、滨水绿地的作用
1、滨水绿地的环境作用(大大降低风速,减轻大风破坏。植物根系吸收阻挡地下污水,降低城市污水
直接流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2、滨水绿地的景观作用
二、滨水绿地的类型
1、临海城市中的滨海绿地 2、面湖城市中的滨湖绿地 3、临江城市中的滨江绿地 4、贯穿城市的滨河绿地 三、滨水绿地的设计
1、与游憩林荫道的区别:在形式上差不多,区别在于将水体作为重要构成要素。 2、滨水绿地设计考虑的因素:
①滨水绿地的定位,应对城市的过去以及在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水体曾经的作 用予以调查,找到准确的定位,将以往的历史文脉在新的的建设中得到延续。
②滨水绿地的活动,a.水中的活动与景观 b.近水的活动与景观 c.临水的活动与景观 ③滨水绿地的水环境与生态,a.水质与水量 b. 滨水的绿化 c.水生原生物的作用 ④滨水绿地的游览交通路网,a.水上交通 b.游憩步道 c.自行车道。 ⑤其他方面的设计,a.园林小品 b.特殊地段的处理
第五节 公路、铁路及高速干道的绿化
一、 公路、铁路及高速干道的生态要求
对各种城际道路网络的生态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 群落性原则,遵循植被的群生关系,按照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以及景观建设的设计要 求,用群
落布置方法替代过去简单的行道树式的绿化。
(2) 地域性特征,提倡绿化的地域性特征,在生态上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景观上也可以体现
出区域的特色。
(3) 生态的多样性要求
二、公路、铁路及高速干道的绿化功能设计
1、铁路绿化的功能设计
①在铁路的两侧应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防止风沙、雨雪对行车的影响,保护路基。
②视距三角区内不得种植树木
③转弯处,曲线内侧有碍行车和眺望的地段内不宜种植乔木 ④沿线讯号机前1200M范围内禁止种植高大的乔木。 ⑤站台绿化以不妨碍交通、运输以及人流集散为原则。 2、公路及高速公路绿化的功能设计
①路旁植栽,目的是遮蔽和引导视线
②中央分隔绿带,为了避免相向车辆间的干扰
③?? 其他种植,利用种植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三、公路、铁路及高速干道的绿化景观设计
(一)道路景观的构成 ①道路
②道路边界 ③道路的景观区域
④道路的各种节点 (二)道路景观的设计
使道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亲切感和舒适感。
①城际交通沿线人工景观相对较少,与环境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如何结合功能性种植,有效的组织道路边界以及景观区域的景致,利用功能绿带的遮蔽作业,将杂乱的景物予以遮挡。
②必要时考虑视线封闭
③运用不同的绿化形式强化道路本身的特征。利用沿路连续的植栽有助于强调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性。
④选择树种,并予以合理的配植
第六节 防护林带
?
防护林带主要指城市、工业区或工厂周边的环形绿地以及伸入城市的楔形绿地。
1、 按结构形式可以分为:a、透风林b、半透风林c、不透风林(降风速70%)
2、防风林带的组合:一般在迎风面布置透风林,中间为半透风林,靠近城市的一侧设置不透风林
二、卫生防护林带
工业区设置卫生防护林带
1、卫生防护林带种植的树木应该选择抗污染力强、或具有几首有害物质能力的品种。
2、在污染区内不宜种植瓜、果、粮食、蔬菜和使用油料作物,以免食用后引起慢性中毒。但可以栽
种棉、麻及工业油料作物。
3、卫生防护林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土壤产生净化作用,避免了水源的间接污染。 4、在工业区卫生防护林带也需要考虑防止噪音污染。
一、 防风林
第十章 居住区绿化、工厂绿化和特殊地段绿化
第一节 居住区绿化
居住区在城市用地中一般占有40%至50%的用地面积,其绿地面积应占小区面积的30%以上。
一、居住区绿地的定位 (一) 居住区绿地的作用
1、丰富生活 2、美化环境 3、改善小气候 4、保护环境卫生 5、避震
6、保持坡地稳定
(二) 居住区绿地在城市绿地框架中的内涵定义
广义上讲:住区用地范围内的公共绿地、住区内集中绿地、组团绿地、住宅旁绿地、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
(三) 贯彻景观生态绿地的思想
(四) 居住区规划结构布局及其绿地包括的内容
居住区由周边建筑、道路围合而成。建筑排列组合的方式、道路穿插的形态决定了居住区绿地的形状、规模及其附加资源条件(诸如架空城绿地、屋顶绿化、消防登高要求等)。
根据居住区规划的时态可概括为以下形式:
1:片块式布局
2:轴线式布局 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 5:集约式布局 6:自由式布局
(五) 居住区绿地的特点及其规划设计的原则
特点:1:绿地分块特征突出,整体性不强
2:分块绿地面积小,设计的创造性难度比较大
3:在建筑北面会产生大量的阴影区,影响植物的生长
4:绿地设计在安全防护方面(如防盗、亲水、无障碍设计)要求高。
5:绿地兼容的功能多,(如:交通、休闲、景观、生态、游戏、健身、消防等)。 6:绿地中管线多,设计容易受制约 7:在大量的居住区中存在有“同质”空间
8:绿地和建筑的关联性强
依据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特点,居住区绿地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
1:创造整体性的环境 2:造多元性的空间
3:创造有心里归属感的景观 4:创造以建筑为主体的环境
5:创造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的生态环境 6:景观小品是居住区不可缺少的部分 7:景观环境设计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 8:利用先进的设备改善绿地环境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依据和方法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以整体性为原则。以空间塑造为核心的原则下,居住区绿地
规划的平面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住区规划设计的因素
1:影响绿地标准的因素:人体生理对环境绿地的需要
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以乔木为主题,构成乔、灌、草多层结构,形成功能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3:绿化和美化的要求:达到生态的科学性,布局上的艺术性,功能上的综合性,风格时光的地方性
(二)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标准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0.5平方米每人,小区1方米每人,居住区1.5平方米每人;其他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绿地率新区不低于30%,旧区不低于25%。
(三) 居住区各级公共绿地规划设置
(四) 住区内的居民活动及其行为空间
1:功能性行为:人们在居住过程中必然和必须产生的行为,是以安全、有效、舒适为前提,包括:交通、停车、消防、卫生 2:休闲性行为:人在居住过程中充分享受环境和景观,方式自我的心理,不带明确的行为目的,主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包括:观赏、休憩、运动、健身
3:交往性行为:交往和交际,包括:闲谈、游玩、娱乐
(五) 住宅类型绝对绿地设计的方式
1:不同类型的住宅和绿地的关系
(1) 低层住宅:绿化面积大,私人院落在大面积的集中绿地外只有一些道路绿化和宅前绿化,组团
绿化面积少,居民通过会所方式进行社交、健身、体育
(2) 多层住宅:绿化面积大,集中的绿化和组团的绿地中需要满足老人和少年儿童的活动设施 (3) 中高层住宅:要求集中绿地,对于宅前绿地则受到建筑高度阴影的影响可使用面积少 (4) 综合居住区:各种类型绿地都需要 2: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风格特征 (1) 自由式
(2) 自然式 (3) 主题式 (4) 现代式 (5) 情景式
三、居住区各区段的绿地规划
(一) 集中绿地
与总居民人数相适应。功能与城市公园并不完全相同:它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是
城市绿化空间的延续,同时又是最接近居民的生活环境:1、构建居民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息生活需要。2、创造景观环境满足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按小区人口1万人计算,集中绿地面积至少在10000平方米,服务半径300至500米,步行约2至3分钟可到达,服务对象是老年和青年人
设施布置考虑功能分区:动静结合 游戏场地设施:室内、室外 设计手法
1:集中绿地设计要点:(1)配合总体(2)位置适当(3)规模合理(4)布局紧凑(5)利用地形(6)完
善道路 2:集中绿地设计的方法及特点:
(1)游园到小区各个方向的服务距离均匀,方便使用
(2)居于小区中心的小游园较安静受小区外界交通、人流影响小,使居民领域增强领域和安全感 (3)小区中心的绿化空间于四周的建筑群产生明显的虚实对比、软硬对比,使小区空间有密有疏,富有层次感
(4)游园位于社区几何中心,公园绿色空间的生态等各种效益可供居民充分享有
3:集中绿地布置形式:(1)自然式、规则式(2)自然式(3)规则式 (二) 组团绿地
1:特点
(1) 用地少、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建设,一般用地规模0.1至0.2公顷,布局设施简单 (2) 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约在80-120米之间
(3) 利用植物材料既能改善组团的通风、关照条件,又能丰富组团艺术面貌,并能在地震时起到疏
散居民和搭建临时建筑等抗震救灾作用 2:设计要点
(1) 满足居民交往和户外活动需要 (2) 利用植物种植围合空间
(3) “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影印线范围外” 3:布置类型
(1) 周边式住宅中间
(2) 行列式住宅山墙之间 (3) 扩大住宅间的间距 (4) 住宅组团的一角
(5) 临街组团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