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玩些什游戏?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简单介绍一下) 2. 老师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游戏.
3. 检查课前布置的了解作业: 请讲讲家长或成人们小时候爱玩的游戏,玩法及规则. 二. 阅读书本 1. 阅读思考:
①说说大人们小时候都玩些什么游戏? ②今天同学们玩的游戏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交流:
①过去的游戏是简单的——木棍、铁圈、玻璃弹子、沙子、橡皮筋……就地取材,有什么玩什么。在那“空旷”的年代,有的是大片的空间和泥土。 ②过去的游戏,大都是集体参与的。
③男孩的游戏雄赳赳气昂昂充满火药味,非要决出胜负不可:滚铁环、抽陀螺、斗鸡、撞拐子、骑马打仗、打弹子……
④女孩的游戏充满技巧:丢沙包、跳格子、跳皮筋、过河、翻绳、剪纸、斗斗飞…… ⑤男女不限:玩泥巴、吃野果子…… 三、体验活动
今天,请大家玩一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游戏需要一定的规则,我们一起先来学习规则! ①简介规则.
②学生分组,商量选定游戏,选出负责人.
③分发游戏规则.
④游戏开始.(注意安全,活动场所自定,时间25分钟左右.) 四、整理小结
1、过去的游戏好玩吗?
2、向家长介绍自己今天在学校玩的游戏,问问他们是不是也这样一来玩? 3、把自己游戏中的体验及游戏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用日记记录下来. 五、课外延伸
1、去现在游戏的联系?
2、出新花样,对传统游戏进行改造,赋予传统游戏新的内容,使传统游戏有新的玩法。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玩了一两种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大家玩的很开心.下面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二. 交流活动
1. 分小组交流.(注意不同于上节课,以利于交流广泛新鲜.) 2. 问题讨论:
①过去的游戏与现在的游戏相比,有那些特点? ②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喜欢玩这些游戏? ③哪些游戏我们现在不玩了,为什么?
④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在玩?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⑤你最喜欢的是哪些游戏,游戏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3. 汇报. 三. 整理小结.
1. 游戏特点:多在室外进行;不需要专门的用具,不需花太多的钱;需要身体运动,像跑和跳;很
多游戏是要几个人一起玩,需要大家互相配合. 联系实际原因,那时的家庭居住面积小,室外活动空间大,兄弟姐妹多等.
2. 小结: 游戏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游戏.但过去的很多游戏至今还吸引着我们,并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活泼的游戏会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欢乐,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多一些交流,会使我们从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快乐. 四. 课堂作业
1. 完成书本40-41快乐的游戏体会. 2. 同桌读读上次写的日记,互相点评. 五. 课外延伸.
向其他班的同学介绍一两重好玩的游戏,和他们一起玩,体会快乐,增进友谊. 游戏规则资料 1. 教参79-81页. 2. 补充图片及资料.
1.、滚铁环热气腾腾的中午,滚铁圈的男孩子开始闹腾。铁圈在石板路上赛跑:旧石板,比麻子脸还坑洼;铁环爬过,总要轻轻跳起,要用钩子稳住。伙伴们边跑,边互相传授“秘诀”——快跑、快跑,跑得快,铁环就不会倒!男孩子穿着胶底鞋,在满是青苔的石头上跑来跑去,没有人会担心摔倒!
2、玩泥巴原料上来说,随处可见的黄泥巴自然等而下之,而须从农村池塘里,甚至河里挖出来的青泥才是上等原料。尤其是做枪,青泥做出来的实沉、结实、质地细密,据说放到火里烧能烧出玄铁的颜色,逼近真枪的手感,而黄泥做出来的,则质感疏松,掂在手里不仅没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粘手.平常玩的都是黄泥,从院子哪个角落里挖出来,用水一和,在水泥地上使劲摔打折腾,等水分蒸发,便可塑造成型。包子、花卷、油条、饺子是常见的题材,坦克、大炮、碉堡则是另一不可缺少的题材
3、打游击打游击的第一场激烈战斗往往发生在推选谁做坏蛋的时候,那个被千夫所指公认是坏蛋最佳人选的小伙伴,总也无法面对现实,总要脸红脖子粗地争辩一番,若一时语塞,
常常吼一声“我不跟你们玩了”,然后,委屈地掉头而去。此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扫兴之余,这群革命小战士只好对着远处的短墙、柴垛之类的虚拟目标发动进攻。或匍匐爬行,或急促小跑,不时隐藏于树后、水泥管里,这队人马虽然不会遇到阻击,但闪展腾挪一招一式却丝毫不会懈怠。二是,有人挺身而出,高喊一声:“咱们分伙打仗,开始点兵点将”。于是,孩子中孔武有力的两个人便进行“包袱、剪子、锤”,每次的赢家,就有权优先挑选“部将”,如此重复,直至双方各自拉起一支队伍
4、画丁老头一个丁老头,买了两鸡蛋,人家说三毛,他说是四毛……这些元素在他的笔下拼凑出来,就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虚拟人:丁老头
5、“贴大饼所有人围成大饼状,两人一组前后站立,游戏从两个人追逃开始。逃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贴”在一组人的前面,于是这个三人组最后的那个人就必须逃跑。如果还没“贴”上大饼就被逮到,就得反追别人……
课题3. 今非昔比的厨房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种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
2 、从不同的厨房中了解人们生活的不同状态,了解人们的家庭生活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家厨房现在的照片,以及学生自绘的景观图、平面图。 2、农村学生可以在村子里看一看几家条件不同的厨房。 3、教师整理、编辑一些关于厨房变迁的资料供教学使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同学们对于自己家现
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了。你对你们家过去的厨房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你们家过去的厨房里有哪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各有什么用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一位老奶奶经历的三种不同的厨房。” 二、深化扩展,进一步了解厨房里各种设施的作用,深入了解过去的厨房。
1、你们想参观一下老奶奶家的厨房吗?现在我们跟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参观一下老奶奶小时候她家的厨房。 课件出示那时的厨房照片。 分组讨论:
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 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 为什么要拉风箱? 为什么要烧柴草?
3、课件出示老奶奶年轻时她家厨房的图片。 讨论:
人们怎么样使用炉子?用炉子做饭的情景是怎么的?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炉子做饭还有哪此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4、课件出示老奶奶家现在的厨房。欣赏并自由讨论。 三、紧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看看你们家的厨房里有什么?
2、学生多媒体上展示自己家厨房的照片(景观图、平面图),边展示边说。 3、讨论:你家的厨房有哪些便利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四、课外延伸:
1、进厨房帮助妈妈做一次饭。
2、向家长或其他人了解自己家乡街巷、古树、古迹等的来历。 五、总结
“从厨房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请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1. 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