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高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教学内容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通过校园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设施和媒体等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使之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形成大学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吸收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文化元素,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QQ群、贴吧等网络教育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网络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要逐步完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机制,使大学生
在实践中认知社会、感受生活、树立信念,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要注意内化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接受帮助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创业指导,让他们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教育思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除了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密融合外,还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价值取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统一与紧密结合。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上的指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极可能丧失“主阵地”、“主渠道”的原本价值,除了给学生复习一下中学、小学都在学习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将不再具有其他现实的意义,沦为功利化的过场戏、面子工程或者应试工具。同时,课程教学会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学生的感染力,更谈不上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深入和持久的影响了。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仍有待得到教学实践的反馈修正,教学实效仍有待得到教学部门和大学生的认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尝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纲挚领的中心来总体把握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笔者构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方式上的结合,就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用性,或者说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据此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上的改革。主要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向现实具体内容倾斜
具体地说,就是大胆地放弃各门课程面面俱到、以书为据的教学方式,给各门课程确定现实、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以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为教学取向,而不是以书本知识、字句为取向。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大部分知识,在学生的中学阶段都已经有了大量而长时间的涉及,基本知识点并没有大的区别,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着眼于“灌输”,仅仅是依据教材重复讲解知识点,那么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将是非常浅层而淡薄的,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倦甚至反感,自然也无法产生实际的理想效果。如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转向现实具体的、指向性明确的、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或许能够有一个明显的进步。例如,在“基础”课讲授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时,减少书本知识方面的内容,更多让学生接触和反思当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相关信息,教师加以恰当引导,鼓励他们勇敢地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比如以2008年的重大事件为材料讲爱国主义。可以从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阻的事件中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理性爱国;也可以从汉川大地震中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的彰显。总之,要让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的“普遍性”、“无条件性”、‘旧寸代性”以及表达方式的“恰当性”等观念,明确地反对崇洋媚外、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等不良倾向,让学生不仅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有个明确的价值判断,还能有具体的实践导向,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基本要求。而这一切尝试都要以建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向。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向实践性、真实性方向靠拢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大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质疑,将这些课程视为枯燥的政治宣传和政治灌输,因而在心理上有潜在的抵触倾向,甚至逆反心态。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为人垢病的大约也就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了。为了避免出现“政治错误”,教学中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回避现实问题的现象
严重削弱了课程的可听性和对大学生的说服力。其实,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视野和独立判断能力是相当强的,教师如果不联系现实,只是一味地灌输教材的固定观点,是没有办法产生正面效果的。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大胆改变政治理论课“板着脸”只讲传统、只说套话的面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回到当下、回到现实生活,强调实践性和真实性。比如“概论”课讲社会主义文化时,既要讲清主导文化的特点,又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回应,引导学生认识大众文化的特点。可以以近年的“选秀风”为例,让学生明白从《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我型我秀》到《绝对唱歌》……既有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一面,也有浮躁的商业利益驱使的一面。又可用近年来“某某姐”、“某某哥”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大众文化“嘲弄”“炒作”的目的。总之,教师必须要能够恰当把握和引导学生,承认社会现实但有明确的价值评判,对即是对,错即是错,不含糊、不迟疑、不回避,所采用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就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评判作用,引导学生要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实际应用到思考社会问题中去。
3、在教学考核上向灵活性、“诚实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