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

2025-04-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

一、学段分层的教学目标定位

(一)高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能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都对高等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对其使命和作用的重新认识。

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一向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人类精神的家园。从历史渊源来看,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传承、守望文化,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珍贵宝藏,是人类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还是促进年轻一代社会化、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延续社会生命的重要资源。传承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中的教学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方式,它通过教师的“传道”“授

业”“解惑”,将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知识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传播与传递为更多人所了解,便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更不能被整个社会接受和认同,也就难以为社会所用。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传播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知识,既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但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之中,内化到社会成员心中,以及实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统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自我道德评价的统一时,才能在社会中确立其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功能,并成为广大人民行动的指南和精神动力。国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由于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文化责任

高等教育不仅有弘扬、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更担负着创造新思想、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和价值导向重要使命。与其它社会机构相比,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作为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自由地从事

永无止境的高深学问的探究。在这种探究中,学者的活动只服从于真理的标准,而不是社会其他的因素。他们?有权探索一个论点到它可能引向的任何地方?,而不存在任何的掣肘和局限。”所以,大学往往是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大学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良心”和文化发展的“灯塔”,具有文化批判和引领功能。因为,一方面大学具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相对平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从而保障了大学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另一方面,作为以思想为职业的自由的知识分子,他们最能从理想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世俗的偏见、权威进行抨击,对落后于时代的传统思想与社会习惯进行纠偏,并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发展多种可能性不断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起到推动和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进一步得到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思想日益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对此必须加以引领,否则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责任需要高校来承担。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也总是勇敢地、自觉地担当起为民族培养人才,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并成为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譬如,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曾是批判基督教文化,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阵地。在中国,“五四”时期的高等教育,更是成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堡垒”,并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和发展。今天,大学已成为政府和公共组织所需要的专门知识的主要人才库和思想库,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社会的文化中心。而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加上高校知识分子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实精神,使其文化成果不仅属于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以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观念影响人们的精神风貌,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土力学分章节例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