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仅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的地方,也是向外界辐射和散播先进思想的场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大学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对知识的信仰和追求,巩固了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重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加显著。作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宣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和借鉴外国进步文明成果以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示范区。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共同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由于高校以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己任,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以未来社会的需要为着眼点,敢于开风气之先和敢于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方向,因此校园文化常具有超前性;又由于高校校园文化代表了社会文
化的先进层次,因此又具有示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途径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再用这种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从而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示范、辐射作用。
高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各种错误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因此,高等教育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就必须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此外,高等学校还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师生员工参加所在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向全社会辐射先进文化思想,有效影响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范围。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胡锦涛同志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理想抱负、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如表现在部分学生片面地、错误地或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淡化和动摇、出现了道德弱化、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
差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高等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人文精神表现了人类对自身现状与命运的积极关注和反思,体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通的文化资源,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直接表达方式。众所周知,悠久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实质内涵可概括为:(1)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2)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3)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许多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比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结合我国道德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的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尺度。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而古人管仲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每每为后世道及,这充分说明中国先哲将荣辱与人格尊严放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
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项工作,就抓住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的首要问题。特别是自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完整的课程体系。高质量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因此,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总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他们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能力和水平,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