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用科学的语
言、正确的逻辑关
系,表达出论证和
能够发现或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过论证和能够提出必要的论科学的、具有创程与结果。 探讨地据,论证和解决地理新意识的地理问理问题 问题。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题。
理观念,探讨、评
价现实中的地理问
题。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力层次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化,但是要注意理解到位。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信息的获取建立在学习基础上,在考试中信息蕴含在:题干、材料、图像、设问之中。阅读这些内容抓住关键词是重点。
第二,建立关键词和所学知识要点的联系,即将所学知识和方法与关键词对应,是考试中考查的重要方式。
第三,题目设置问题严谨、辩证、准确,特别是术
语表述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要求。比如描述特点
(时空分布)、分析成因(自然、人为)评价(优
劣)等。
例 1 :
37. ( 37 分)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9 福建)
图 9 中的 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 。 甲 国为拉丁美洲人均 GDP 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 2006 年 8 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 1 )分别说出 A 、 B 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4 分) ( 2 )描述 H 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10 分)
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题目通过地形图、降水柱状图和文字材料提供信息,分别对图示地区的地形、河流特征进行设问。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用知识、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在作答时需要读图并将图中信息与所学的地形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思路,区域的基本特点(即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对应,进而用相关术语进行准确表述,这一考查过程很好地体现了《高考大纲》中的考查目标和要求。
(2)考试内容上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在新课程高考大纲中考试内容的表述与原来大纲要求有了较大的调整,考试内容要求均已课标要求为基础。因此在高考题目命制中不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而着重于针对课标要求考查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 2010 年北京市高考说明为例:
① 宏观层面的变化及启示
变化:知识体系内容有两处调整,“地球、地图”调整为“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区域地理”调整为“区域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模块和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均列入知识体系中。在知识内容表述中,把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归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把北京市选修模块《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内容归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启示:这一宏观层面的变化一是突出了“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工具性在地理课程学习和高考考查地位;二是更加突出了分析地理问题时以区域为载体突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主线。
② 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启示
变化:
对原考试大纲表述形式进行了调整。如:“大气环境保护: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与防治”改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 对课标表述进行了轻微的调整。如:如“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改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改为 “ 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表述更加简练,涵盖内容多。如“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改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细化部分要求。如“城市区位因素”改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等。 启示:
考试说明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特别明确考查课标要求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
将原有的二级考查内容的表述形式换为一级表述,一方面弱化了对具体 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考查时,学生运用不通过程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充分体现高考的严谨性与科学性。针对现行课标中表述不够严谨的地方 进行了调整。
在内容表述中更加突出考查时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的重点要求。
(3)从题型示例看高考命题变化的趋势
在具体高考大纲的要求下,各地根据本地情况拟定的考试说明中往往有一些题型示例,这些题型示例多为近年来的高考真题,虽然与当年高考的内容无关,但这些典型例题中体现的高考命题的考查重点、基本思路却对高考复习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分析这些典型试题还能看到高考试题命制在思路上变化的脉络。
3. 进行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的对比分析
在对各地高考题的对比分析中我们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研究新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 从宏观上了解高考命题动态、了解试题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了解文综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研究高考题目的立意、题目的设计(情境、设问、题型、题量、内容等)明确所考查知识与能力的深度与广度,
了解试题是如何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如何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又是如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的。第三,研究新高考试题答案,了解答案所蕴含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思路,以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和解题思维。
(1)通过对比明确高考试题的共性,把握命题发展趋势
随着逐步进入新课程实验,各地地理高考在近几年的命题中稳中有变,均体现出向新课程要求平稳过渡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试题的命制从以大纲为依据转变为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命题理念和思路、题目立意、题目选择、题目设计特点等方面充分体现新课程思想和要求。
命题理念与思路: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地理图像、表格作为学习和表达工具性”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 例 2 : 到 2010 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 7500 千米 ,图 3 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 6 — 8 题。 (2011 年全国卷
)